
中国香港保险渗透率排名全球第一、保险密度排名全球第二,拥有成熟的保险市场。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加速推进保险市场间的互联互通,在跨境保险服务、保险产品创新、跨境风险处置方面联系愈发紧密。两地市场间的互联互通取得了哪些成果?跨境风险管理方面施行了哪些举措?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完成的节点上,下一步,香港如何发挥自身角色优势更好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围绕上述话题,《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对金融监管总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保监局主席姚建华进行了专访。
互联互通深入推进
《中国银行保险报》:面对港人“北上养老”催生的跨境养老需求,香港保险业在跨境养老相关产品的开发上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您曾经提到“正积极规划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生态圈”,目前生态圈建设情况如何?香港保监局将如何推动保险产品设计与大湾区医疗资源网络更紧密地衔接?
姚建华:香港是全球居民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46年,每3名当地居民中便有一位年届65岁或以上。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社会资源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对公共医疗及社会福利体系构成压力。与此同时,大湾区跨城市生活圈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香港居民考虑“北上养老”。
香港保监局支持并鼓励两地保险机构提高现有医疗保险的可携性和服务覆盖范围,合作开发跨境创新型产品。我们也鼓励两地保险机构探索结合内地养老服务资源,打造示范产品,如推出结合年金与大湾区养老设施的创新产品,让香港的风险管理功能与内地的养老产业发展优势互补,为广大市民提供普惠性的养老解决方案,同时释放保险的社会价值。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5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取消香港金融机构入股境内险企的总资产门槛,为港企参与内地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香港保监局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协调与能力建设,协助香港险企精准把握这一政策红利?在与内地险企同台竞技的过程中,香港保监局将如何引导香港险企充分发挥其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国际化运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应对内地市场在监管规则、客户偏好与竞争生态方面的挑战,从而实现深入与可持续发展?
姚建华:2024年以来,境外金融机构不断加码内地保险市场,不少保险公司已进入内地,增资入股内地险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香港的保险集团监管框架走在世界前沿,已覆盖3家国际活跃保险集团,2024年生效的风险为本资本制度也令香港的监管框架与国际标准更趋一致。我们将继续驱动“引进来、走出去”,在各方面促进市场联动,其中包括:
第一,鼓励香港险企在健康险、养老险、财富管理等保险领域探索与内地的合作模式,引进国际化经验,以及满足内地与香港居民的需求。
第二,鼓励香港保险资金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寿险公司的负债年期较长,资金需要购入长期资产作匹配,因此可发挥耐心资本作用,为回报周期较长的项目提供支持。在国际经济秩序持续调整的格局下,保险资金采取更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也有利于风险管理。
第三,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策略,积极协助中资保险机构在香港设立境外区域总部,以香港为据点辐射开拓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市场。
强化跨境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保险报》: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也带来了跨境风险传导的挑战。在加强跨境风险处置方面,香港保监局实行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效果?您对内地金融监管部门与香港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水平有何评价?未来该如何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合作?
姚建华:保护跨境消费者是香港保监局的重点工作之一。去年至今,香港保监局采取一系列执法行动,打击跨境无牌销售等违规行为。继去年4月香港保监局与廉政公署对非法跨境销售行为采取执法行动之后,我们已向业界发布通函以重申业务合规的重要性,并正跟进怀疑使用不适当业务模式的经纪公司以及保险公司。
今年我们分阶段推进各项分红险产品监管改革,加大对投保人的保障力度,包括设立分红产品演示利率上限、实施佣金分摊制度、设立经纪转介费基准水平等。
同时,我们加强跨境消费者的公众教育工作,以倡导市场稳健发展。早前推出以内地访客为对象的公众教育活动,包括于高铁站、跨境公共交通工具及内地网上平台作宣传,提醒他们须关注的事项。这些讯息在内地媒体及社交平台也广泛传播,取得显著成效。
香港保监局持续与内地监管机构就监管措施及共同关注议题密切沟通合作。此外,香港保监局每年参加粤港澳深四地保险监管联席会议,各个监管机构就市场发展和监管趋势进行深入交流,并讨论加强保单持有人保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便利化等合作建议。
香港保监局于今年7月首次率领业界代表团前往北京与金融监管总局高层会面。双方就两地保险市场发展、发挥香港作为环球风险管理中心功能以及深化双边监管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更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曾提出,香港保险业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参与内循环的切入点。在外循环方面,将继续发挥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功能。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完成的节点上,您对香港参与国家“双循环”的成果有什么评价?下一步,如何更好发挥香港的优势?
姚建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安全中谋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明确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作为国家的环球风险管理中心,香港保险业愿意肩负更多重任。香港保监局将持续推动业界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服务国家现代化大局中贡献力量,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
香港保险业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参与内循环的切入点。2023年,配合“港车北上”推出的跨境汽车保险等效先认政策,正是保险促进跨境互联互通、激活区内要素流动的成功案例。同时,随着大湾区内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跨境医疗也愈见需求,我们支持和鼓励香港保险业推出更多创新产品,为大湾区居民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已有更多满足经常往返大湾区人士跨境医疗需求的保险产品及服务在市场推出。
在外循环方面,我们将继续夯实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价值定位,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跳板。内地国企和民企在“出海”时,面对的风险类型和程度会更为复杂,需要新型的风险管理方案保驾护航。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协助内地企业管控离岸风险,并助力国家建设风险分散的有效渠道,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
随着多项鼓励企业在香港设立专属自保公司的政策出台,目前香港是6家自保公司的注册地,其中包括5家国企。专属自保公司协助企业在全球产业布局中更好地控制风险,提升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应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可能面临的特殊风险,包括网络安全、海事运输、供应链中断、贸易信用和巨灾等。我们将继续吸引内地国有和民营企业在港成立专属自保公司。
在绿色金融方面,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自然灾害保障缺口不断扩大,其中亚洲的情况尤为严重。巨灾债券作为保险相连证券的一种,可成为应对气候风险、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香港正着力构建保险相连证券生态圈,利用自身保险业和资本市场优势,助力国家开拓更多应对极端天气相关风险的渠道。目前已有7只巨灾债券在港发行,总额超过62亿港元。
在国际再保险市场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的大环境下,香港是内地保险业进行风险分散的首选地点。加大两地的再保险合作,既有利于对内地庞大市场所累积的风险进行合理稳妥的风险管理,也有利于内地保险公司通过香港承接更多的海外风险,减少再保险逆差。金融监管总局于今年5月对香港专业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优惠政策常态化,随着香港风险为本资本制度的实施,更多国际再保险公司的香港分支机构将可受惠于这一政策。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