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枚火箭呼啸而起,托举着数十颗卫星直奔苍穹——这般曾经罕见的壮阔场景,如今在中国航天发射场已愈发寻常。
北京时间10月16日9时33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工位,随着熊熊烈焰喷涌而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国网星座(又称“GW星座”)第12批组网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星网累计发射卫星超过100颗。
国网星座是我国首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由2021年4月落户于雄安新区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负责建设运营,目标是打造覆盖全球的空天一体化通信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中国星网此次发射不到30小时,北京时间10月17日13时15分,远在2500公里外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改(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一飞冲天,成功将“千帆极轨”18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总数已达108颗。
作为我国卫星通信领域的主力军之一,千帆星座是继国网星座之后,中国第二个大型卫星互联网工程,由上海市国资委投资的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垣信卫星”)负责建设与运营,也是中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2024年2月,垣信卫星完成67亿元A轮融资,创下国内卫星行业单轮融资最高纪录。
两天双箭,星链成网。这高效的节奏,正定义着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当下速度。
中国“星链”竞速低轨
中国商业航天正迈入高密度发射的活跃期。
从时间线来看,中国星网本次第12批组网发射距上一次任务仅隔20天,距首次组网发射也仅过去10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7月底以来,中国星网的发射频率显著提升:01至05组星发射间隔约一到两个月,05至07组星已缩短至3到5天。今年8月,中国星网更是在单月内完成四次发射。这一发射节奏,已接近SpaceX“星链”系统在其高峰期所保持的发射密度。
国网星座被业界称为“中国版星链”。2020年9月,中国星网正式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规划总规模达12992颗卫星,将部署于距地面590公里至1145公里的低轨轨道,“国网星座”由此得名。2024年12月16日,随着低轨01组卫星由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中国星网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按照规划,中国星网短期目标是在2027年前实现400颗卫星在轨运行。
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也有望在下半年提速。今年7月,该公司发布的《2025年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显示,拟采购一箭10星/一箭18星两种搭载规格的火箭发射服务,共计7次发射服务、发射卫星94颗,招标金额13.36亿元,服务/交付周期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6年3月。
垣信卫星成立于2018年3月,由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两家股东均系上海市国资委下属控股企业。近两年,垣信卫星进入高密度组网发射阶段。自完成A轮融资半年后,该公司于2024年8月6日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发射首批组网卫星,随后在10月15日、12月5日再次以相同模式执行两次发射。短短四个月,垣信卫星累计将54颗卫星送入轨道。进入2025年,公司继续保持高节奏部署,又完成三次“一箭18星”发射。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中旬,市场传出消息称,垣信卫星已启动新一轮融资,规模预计达50亿至60亿元,投前估值突破400亿元。据界面新闻援引产业链人士透露,千帆星座计划于2026年年中实现324颗在轨卫星,年底增至648颗;2027年目标为1296颗;2030年后将全力冲刺1.5万颗卫星的全球组网目标。
“当前,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围绕‘星座加速部署’这一核心,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建设周期。”9月中旬,商业火箭制造企业高管林欣(化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推动国内两大星座系统快速建设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空间轨道和频率资源作为有限战略资源,在国际上长期遵循“先登先占”原则。国际电信联盟明确规定,申报方在提交星座计划后的第9年,必须完成该星座总量10%的卫星发射,否则其申报规模可能面临削减甚至取消。因此,资源窗口的紧迫性倒逼各国加快在轨部署,避免出现“占而不用”的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链逐步成熟,低轨互联网卫星已进入批量制造阶段,单星成本目前已降至3000万至4000万元量级,成本的大幅下降为大规模星座快速部署提供了现实可能。
打通商业全链路
谈及低轨卫星互联网,SpaceX始终是那个无法绕开的行业标杆。早在十年前,埃隆·马斯克就提出在近地轨道部署约4.2万颗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太空互联网,并将这一项目命名为“星链”。自2019年首批卫星升空以来,“星链”系统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扩展。
北京时间10月20日凌晨1时32分,一枚猎鹰九号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成功将28颗“星链”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SpaceX已累计将超过10000颗卫星送入太空,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射频率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低轨宽带星座。
“低轨互联网星座的组网部署,依赖于大运力、大货仓、低成本与快速响应能力。”林欣在受访时指出,SpaceX的成功得益于两大核心策略:一是借鉴集装箱货运的“3C模式”,通过垂直整合卫星、火箭与发射场资源,构建起高度标准化的商业货运体系,实现运输效能的数量级提升,运输成本下降约50%;二是依托可重复使用技术,彻底重塑商业发射范式。火箭模块的大规模复用,将原本长达12至18个月的生产周期压缩至30至40天,当前两个模块最短复用周期达到9天,并大幅压低发射成本——目前其“星链”卫星单次发射成本约为2000万美元,每公斤载荷成本降至2700至3000美元,约合人民币2万元。
“低轨星座的竞争,本质上是太空战略主动权的争夺。”林欣进一步分析,我国在此领域存在的差距,根源在于航天产业发展模式尚未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亟需系统性突破。“我国航天长期以‘任务导向型’模式为主,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但在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缺乏内生动力。一旦面对大规模星座建设所需的产能挑战,研制体系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短板便暴露无遗。”他呼吁,应以系统思维推动整个航天产业从“任务型”向“产业型”转型,以此实现弯道超车。
一个明确的信号出现在9月下旬的长征商业发射用户大会上。中国商业火箭公司总经理王闻杰在会上宣布,公司将全面承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任务统筹与运营职责。
根据官方阐释,该模式旨在为用户提供高度集成的“一站式”发射服务,客户仅需对接中国商业火箭公司单一接口,即可完成从火箭选型采购、发射计划协调、资源统筹保障,到发射许可办理、保险安排等全流程服务。
中国商业火箭公司于2024年9月26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国内商业航天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专业化发射服务运营主体。作为集团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与商业化发展的先行军,该公司承载着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高效推向商业市场的重要使命。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已形成覆盖低、中、高不同轨道发射需求的型谱化产品系列,具备发射各类卫星、载人飞船乃至执行无人深空探测任务的能力。截至目前,该系列火箭已成功执行100余次商业发射任务。
一位商业航天领域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传统模式下,商业客户需要分别对接火箭研制方、发射场、测控单位等多个主体,流程复杂、协调成本高。上述新模式的建立,不仅简化了用户参与航天的门槛,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整体发射效率,为应对未来星座组网高密度发射需求奠定了基础。
在林欣看来,当前商业航天产业正经历从“链式分工”到“价值链闭环”,再到“开源网络”的范式跃迁。其生产逻辑也随之演变:从“国家计划驱动”转向“商业敏捷响应”,并进一步朝向“生态协同创新”演进。
重复使用工程全面加速
在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浪潮的推动下,商业火箭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我国卫星互联网加速全面产业化,火箭发射端是卫星部署的重要支撑。”中信证券在此前研报中预计,参考SpaceX的发展历程,未来十年中国商业火箭核心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市场空间将达千亿元规模。
林欣指出,能否以更低成本、更高频次完成发射任务是商业火箭公司抢占组网发射订单的关键。
目前,中国星网(GW星座)与垣信卫星(千帆星座)的组网发射任务,主要依赖的正是 “国家队” 长征系列火箭。长征六号甲作为我国首款固液捆绑运载火箭,自2022年首飞以来,已成为低轨卫星组网的关键平台,其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超4.5吨。同样备受关注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自2025年2月成功首飞后,正快速成长为星座组网的又一主力,该型号将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7吨。
在航天产业链中,发射环节是成本最高的部分,其经济可行性的提升必须依赖产业的规模化效应与持续的成本优化。发射成本不仅包含火箭本身的造价,还涉及发射场建设、运维保障等固定投入。这些固定成本可通过高频次发射摊薄,但火箭本身的成本压降,必须依靠技术突破。“发动机的研发与可重复使用能力,是降低成本最核心的环节,” 林欣强调,“这没有捷径可走,全靠技术硬实力支撑。”
当前,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发展水平,正成为全球商业航天对标竞争的关键变量。“技术挑战的核心,并非能否将火箭‘捡回来’,而是回收后能否快速修复至‘堪用’状态并再次执行任务,” 林欣进一步解释,“这背后需要材料工艺、检测标准及运维体系的全面升级。”
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商业化价值,与其复用次数密切相关。“根据业内测算,火箭需实现12次以上的复用,才能突破经济性平衡点,”林欣透露,“目前SpaceX猎鹰九号的B1067模块在550公里左右的星链轨道高度上,已实现31次复用,形成了‘回收—复用—迭代’的成熟闭环。”
面对这一技术趋势,国内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已积极展开相关型号的研制与试验,已有火箭型号计划于今年年底首飞,且首次任务将同步尝试入轨与子级回收。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