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经常有一些父母会抱怨:为什么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差别会这么大?别人家的小孩聪明有想法,而自己的孩子把人能气个半死?
其实,孩子是什么样,和父母脱不了关系。
很多时候,你那些无意识做的,甚至有些时候看起来还是积极的、为孩子好的行为,正在一步步毁掉自己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在一点点毁掉孩子。
一、不停地唠叨、指责
你是不是这样的:看见孩子不顺眼时,张嘴闭嘴总想“说他”:
“一天就知道玩手机”“吃饭不要老是磨磨蹭蹭的”“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东西要放好!”……
这些话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正在摧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为什么?
因为,唠叨的本质是一种控制。当父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内容时,实际上是在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很容易产生两种极端:
一种是变得极度叛逆,另一种是变得过度顺从。
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中有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会引起接受者的心理逆反。
唠叨指责正是如此,会让孩子自我价值感降低,变得自卑、怯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用“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对抗父母。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最初来源于父母的评价。持续的唠叨指责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从而否定自身价值。
所以,要学会闭嘴,要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用倾听和共情,取代“说教”。
试着理解和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二、不论大事小事,一直在提要求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欲极强,不论大事小事都提出明确要求。
比如,“穿这件衣服,那件不好看”“你要考进班级前三名”“周末别在家看电视了,去学钢琴”……
从穿衣吃饭到学习成绩,从兴趣爱好到社交往来,他们一直在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却不知这种过度控制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掌控感,让他们失去成长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自主掌控感是人的核心心理需求之一,只有当人能够自主选择和掌控自己的行为时,才会产生内在动力。
父母过度提要求,本质上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
对于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很致命的,这意味着他们始终缺乏真实的经验,也会限制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真正健康的教养方式,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安排周末的学习和娱乐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兴趣班。
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形成独立人格,培养责任感和内在动力。
三、总是在做比较
有人调侃说,中国孩子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确实是这样,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以为这样能“激励孩子进步”。
他们经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你看隔壁家的小金鱼,特别懂事,从来不用父母操心”“你的同桌比你还小一岁呢,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
但比较式教育不会激发孩子的斗志,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这种长期被比较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也就是说即使取得成功,他们也觉得自己不配,认为是运气好或者别人看错了。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评价一条鱼,它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拿孩子的短板和别人的优势比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评价。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看见孩子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性,关注孩子的自身成长。
比如,不要说“你这次考得比同桌差”,而是说“你比上次进步了五分,我为你高兴”。
关注孩子的进步,肯定他们的独特价值,才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也能欣赏别人的优秀。
网上有这样一个话题:放假了,如果让你给父母和孩子提一个建议,会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一条是:千万别让他从早到晚宅在家里。
太赞同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每到假期都不怎么出门。
要么是宅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要么是父母给他们安排满满当当的学习日程,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出门。
但无论哪一种原因,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心理学上有个定律“花盆效应”。意思是:
当你让自己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温室一样的环境里,虽然舒适安全,但就像花盆里的花,禁不起外界的温度变化和风吹雨打。
如果孩子长期宅在家里,就和被局限在花盆中的植物一样,缺失在更广阔世界中成长的可能。
所以,不要长期待在家里,父母要经常带着孩子出去。
孩子的成长需要与外界互动,户外活动能让孩子接触自然、探索世界,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和其他孩子的社交互动,也能让孩子学会沟通、合作,培养社交能力。
而户外的自然环境也能够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放松,减少压力和焦虑情绪。
很多父母总是站在成人的视角,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奇怪的画,父母会说“你这画的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像,别瞎画了”;
比如,孩子想要玩魔方,父母让孩子去学钢琴,理由往往是:“别总想着玩儿,学钢琴对你的将来才有帮助”。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正确的引导”,却不知这种做法会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边界,让孩子失去自我探索的勇气,按照你定义的“标签”成长。
真正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学会“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不要轻易评判孩子的行为,而是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比如看到孩子画的“奇怪”的画,可以问:“你画的是什么呀,能跟我讲讲吗?”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比如孩子性格内向,可以鼓励他们:“你虽然不爱说话,但很善于观察,这是你的优势。”
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给他们自我探索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形成灵活的自我认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Follow the child(跟随孩子)。
什么意思?教育不是注满水,而是添加一把火,你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孩子,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而是提供安全的环境、耐心的支持和适度的引导。
切记,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允许孩子做自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