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民生大国”,一场以“人民福祉”为标尺的深刻变革正在开启。一部凝结四十余年改革智慧的新著在京发布,它系统阐释了为何“民富”是“国强”的根本基石,并为“十五五”乃至更远的未来,勾勒出一条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2025年11月8日下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信出版集团在京举办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正式发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院长迟福林教授新著《民生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来自相关部委、智库、高校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新闻媒体代表以及读者约80人参会。
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新书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洪勇刚共同为新书揭幕。
洪勇刚在致辞中表示,迟福林教授结合40余年改革研究撰写的《民生大国》,恰逢其时,既呼应了改革所需,也回应了人民所求,意义重大。该书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需求,系统回应如何以民生建设夯实共同富裕根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民生领域结构性矛盾、民生建设如何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迈进、如何实现从“局部突破”向“系统推进”跨越等重大命题,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为“十五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战略性智库成果,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他指出,中信出版集团深感荣幸能够出版这样一部紧扣时代、扎根民生的作品。
张卓元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即在逐渐建成制造业大国、科技大国、农业大国、外贸大国的同时,也要逐渐建成民生大国,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居民消费,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加快建设民生大国,包括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力度,增加“投资于人”的支出。中改院在迟福林院长领导下,进入21世纪后曾提出民富优先、消费主导、加快发展服务业、农民工市民化、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调结构促改革等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并做出充分的论证。这次又提出建设民生大国的系统性主张,同以前的观点一脉相承且具新意,值得大家重视和认真研究。
迟福林在致辞中回顾自己与中改院多年来研究民生问题的历程和重点。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就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天,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建设民生大国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第二,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出民生大国建设之路。他认为,要以民富优先走出建设民生大国之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民生大国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是民生大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投资于人”是民生大国建设的关键之举。第三,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建设14亿多人的民生大国,不仅将回应人民所需、人民所盼,还将明显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合力,并为未来10年高质量发展注入重要动力。致辞中,迟福林教授还向中信出版集团对本书出版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新书发布后进行了嘉宾对话。围绕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以及“十五五”时期民生与改革、消费与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中改院副院长陈薇与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树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尚希,中改国浩自贸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淳,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周绍杰等嘉宾围绕新书进行了交流。
周树春认为,要从民生大国看“十五五”的中国,看未来之中国,看世界之中国。经济大国、开放大国、民生大国互促共进,将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刘尚希指出,悠悠万世,民生为大。《民生大国》一书,把为人民而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学术语言并向社会普及,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践和行动。李淳认为,《民生大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巨大的、丰富的。周绍杰表示,《民生大国》是一本非常有温度的书,对了解国情、认清国家发展方向有重要参考意义。

据了解,《民生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是作者迟福林教授40余年改革研究中思考民生问题的结晶,全书共33万字,分为绪论和八个章节。绪论为“为了人民而改革”,就民生大国建设的时代背景、重大内涵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阐述。该书提出,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以民富优先走出建设民生大国之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并深化“投资于人”。为此,要发挥建设民生大国的政府作用,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该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专业性,又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为“十五五”时期推进民生大国建设提供积极参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