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教授应邀做客漕河泾开发区与上海图书馆共同打造的“泾YU·悦读”悦享空间。作为漕河泾读书会首期嘉宾,陆铭教授与园区企业代表和创新工作者进行了一场题为《“向心城市”的创新引擎:产业园区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深度对谈。
重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阶段转变
陆铭教授从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入手,指出其核心要素之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他引用2024年中国人均GDP已达1.35万美元、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的数据,强调中国正全面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再到服务业主导的巨大转型,他指出当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高达57%。
针对社会上对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担忧,陆铭教授明确阐述了“制造业越强,其比重反而越低”的经济学逻辑。他解释道,制造业的强大依赖于研发、设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赋能,高附加值环节往往集中在服务业。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重心必然从制造品转向服务。基于此,他分析了近期中央政策强调培育服务消费、反内卷(针对制造业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合理性。
统一大市场、城市群与人口流动趋势
谈及“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发展,陆铭教授指出,在要素投入驱动增长动力减弱的背景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显得尤为关键。他深入解读了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特大城市治理水平的政策导向,认为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圈(如沪苏同城化)将通过深度分工协作,例如上海专注于创新,周边城市承接制造业,通过跨区域资源配置形成新的增长极。
关于人口流动,陆铭教授展示了人口持续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集聚的数据趋势。他分析指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要求人与人之间更频繁的面对面交流,这驱动人口流向就业机会丰富、收入水平高、公共服务优质、消费场景多样的高密度区域。他提醒,个人在做出置业、投资、职业发展等空间决策时,需深刻理解这一宏观趋势,避免误判。
城市创新的秘密:集聚与随机相遇
陆铭教授重点剖析了创新的特性——未知性、累积性、偶然性与集聚性,并指出这决定了创新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于少数城市和特定区域。他以上海及全国的专利分布、咖啡馆布局等数据图表,直观展示了创新资源向市中心及创新园区集聚的态势。
他强调,现代创新尤其依赖跨界的、随机的交流,而非封闭式的独立攻坚。线下面对面的互动是激发这种偶然创新的关键催化剂。因此,像“泾YU·悦读空间”这样的园区公共空间,以及城市的咖啡馆、博物馆、演艺场所等“第三空间”,不仅是消费场景,更是重要的创新孵化器。
陆铭教授高度肯定了线下交流空间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园区内诸如“泾YU·悦读空间”这样的场所,是促进不同行业人群随机相遇、激发跨界创新的关键载体。“创新的逻辑,本质上也是城市的逻辑——集聚孕育可能性。而面对面的交流,正是这种可能性的催化剂。”通过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如文化演艺、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等),实现“用生活留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