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育“芯”兴种业:一粒麦如何映照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11-17 18:30

北纬37°,黄河三角洲腹地,这里日照充足,黄河奔流千年冲积而成的沃土深厚肥沃,水土光热条件优越,自古便是小麦生长的黄金地带。

11月,齐鲁大地广袤田野已完成秋播,静待来年麦苗拔节生长。这里,孕育着全国链条最长、体系最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

这一链条的起点,是一粒优质种子;终点,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在山东滨州,小麦不再只是“口粮”,更成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原料——从田间到车间,从原粮到精深加工,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让“土里刨食”变为“土里生金”。

农行山东滨州支行客户经理在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调研企业经营情况

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下称:“中裕食品”)的产业布局中,“新质生产力”正从一粒麦子中发展壮大。该企业自主选育的“裕田麦126”等优质专用品种,不再仅仅用于磨面做馒头,而是瞄准更高目标——从小麦加工副产物中提取功能性成分“阿拉伯木聚糖”,广泛应用于健康食品和医药领域。

这一转变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育种攻关,以及农业银行授信帮助中裕建设的优质小麦精深加工项目的成果,正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与产业链延伸,让普通小麦在县域沃土上长出了科技含量和市场价值。

这样的探索,正在广袤县域大地悄然铺展。

在山东日照,五征集团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大马力拖拉机,搭载国内首创的电驱CVT无级变速系统,让重负荷耕作更高效、更节能;在安徽蒙城,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在田野间精准将种子播入土壤;在贵州贵阳,智能化的种子加工设备在车间内高速运转,将水稻原种制成一袋袋可溯源的种子产品。

无论是突破“一粒种子”的基因密码,还是攻关“农业装备”的智能技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金融就必须主动跨前一步。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农业银行聚焦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升级中的长期投入需求,创新推出“科技e贷”“农机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将信贷活水精准滴灌到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环节。

从一粒麦到一条链,从一块田到一片业,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正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深耕源头:

夯实种业“芯片”之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眼下,这场关乎“中国饭碗”的攻坚战,正从祖国的最北端开始打响。

一直以来,东北黑土地,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繁育基地”。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讷河市,鑫丰种业有限公司正面临着“丰收的烦恼”,作为当地的种业龙头企业,每逢粮食收储季,企业既要兑付农户的售粮款,又要投入良种繁育,资金周转压力巨大。

“‘收购季缺款、生产期用款’,这是我们种业企业的共性问题。”鑫丰种业的工作人员表示。了解到企业困境后,农行黑龙江讷河市支行迅速行动,依托农行黑龙江分行专门推出的“龙江种业专项贷”服务方案,当地支行主动上门对接,最终为鑫丰种业投放贷款500万元。

这笔“及时雨”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让企业有底气扩大收购规模,提升繁育质量。今年以来,仅在齐齐哈尔,当地农行就已服务多家种业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超2400万元。

从“黑土粮仓”到千里之外的山东滨州,金融助力种业振兴的创新实践正加快向全国拓展。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裕食品有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该公司在全国首创“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吃干榨净”每一粒麦子。

传统加工一吨小麦,产品总价值约3700元。而中裕通过精深加工,可“变”出谷朊粉、特级酒精、膳食纤维、蛋白肽等十大系列600多种产品,产品总价值达9140元左右,是传统加工产值的2.5倍。农行山东分行正以“联企兴村贷”模式为总抓手,近年来,累计为中裕及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了超9亿元的信贷支持。

面向种业振兴主战场,农业银行围绕“研、育、繁、推”一体化布局,打造专业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让金融资源真正沉下去、活起来,持续赋能“农业芯片”,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

赋能装备制造:

锻造农机发展“新动能”

2025年11月,山东日照五莲县,山东五征集团(下称“五征集团”)的产品展厅内,一台EH2604型混合动力大马力拖拉机成为现场参观人群瞩目的焦点。

农行山东日照五莲县支行客户经理走访五征集团

“这是国内首创的电驱CVT无级变速系统。”五征集团农业装备产品经理潘月山介绍,它专为深翻深耕等重负荷作业设计,“与传统机械传动拖拉机相比,作业效率能提升5%~30%,燃油经济性提高10%~30%。”展厅另一侧,五征集团数字化总监汤启高正通过“车联网智能平台”演示着全国车辆的分布情况。“用户端可以看到车辆全生命周期数据,”汤启高说,“我们内部研发,则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推动新产品的迭代。”

这家成立于1961年、深耕农机制造60余年的骨干企业,正加速向“绿色智能”转型,但这种转型,一度受困于产业链的“资金梗阻”。五征集团财务中心负责人坦言,农机产业的“账期错配”是行业通病:集团下游是遍布全国县域的1000多家经销商,体量小、分布广,回款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而上游是数百家零部件供应商,要求3个月内付清货款。“研发和生产都需要持续投入,下游的回款慢,上游的付款急,大量的资金沉淀在应收账款上,束缚了企业的手脚。”

要打通这一关键堵点,金融必须下沉至产业链末梢,依托农业银行“农银智链”供应链金融开放平台,将银行系统与五征集团的ERP系统直连,整合了产业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

农行山东日照五莲县支行对公业务负责人介绍,这套模式将“链主”五征集团的信用“变现”了:对下游经销商,农业银行基于其与五征的真实订单数据,通过“订单e贷”产品提供线上融资;对上游供应商,农业银行则为其提供“融通e信”电子债权凭证融资。

山东菏泽的单县开源农机有限公司,是五征在县域的经销商之一。今年“三夏”旺季,农机销量大,资金周转压力也大。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农行的‘订单e贷’,我们不担心资金周转了,准备从五征再进一批农机。”新模式推出一年多来,农业银行已累计为五征集团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超20亿元,助力五征“智慧农机”开赴全国。

这种以金融科技赋能高端制造的思路,同样在安徽“淮畔粮仓”中得到实践。

在蚌埠市怀远县,安徽省久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农用烘干机研发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当春耕秋收期订单激增,企业常常出现资金缺口。农行安徽怀远县支行主动上门,以最快速度为其发放“科技e贷”500万元,及时化解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困境。

在亳州市蒙城县,安徽省戴峰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数十项专利,其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是当地的“明星产品”。为支持其备料扩产,农行安徽亳州分行精准投放400万元“科技e贷”,保障了智慧农机在销售旺季的稳定供应。

从山东五征的“农银智链”到安徽农机企业的“科技e贷”,农业银行正通过精准的金融产品创新,深入装备制造的研发、生产、流通全环节,为农业现代化锻造坚实的发展“新动能”。

数字驱动:

激活县域产业“智慧图景”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离不开种子“芯片”的研发与智能农机装备的技术突破,更需要贯通产、供、销全链条的数字化支撑。

农业银行把握这一趋势,在金融服务中,不再局限于传统信贷供给,而是以数据为纽带、以场景为载体,推动金融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嵌入”,而这种“主动嵌入”的数字生态,其根基在于金融服务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农业银行主动对接地方发展蓝图,将金融资源精准匹配到政府的重点工作中,推动“金融活水”与“政策东风”同向发力。

2025年10月,农行安徽分行密集与淮南市、宿州市、蚌埠市政府签署“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政银战略合作协议,将金融支持深度嵌入地方的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规划。

2025年4月,在黑龙江,农行黑龙江分行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同举办银企沙龙并发布“龙江种业专项贷”,实现了金融产品与产业政策的同步部署。

在浙江、山东等地,农业银行亦积极深化“政银合作”,通过参与“信易贷”等政府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并在“整村授信”等具体实践中,主动将客户经理的走访信息与“政府共享的大数据”进行整合,这使其数字画像更加精准,实现了从“政府蓝图”到“农户档案”的数据贯通。

在杭州桐庐县梅蓉村,这种“政银合作”的力量正被激活。个体户孙申富的豆腐坊想扩大规模,苦于没有抵押物,当地农行客户经理通过“整村授信”模式,依据其稳定的经营记录和良好口碑,为其发放了20万元贷款。

农行浙江杭州桐庐支行工作人员在梅蓉村向村民宣传整村授信政策

“信用”正在成为农民可用的“数字资产”。浙江杭州桐庐县梅蓉村党委书记吴方云对此感受深刻:“村民贷款的使用和还款情况都在村口公示栏张贴,大伙儿互相监督,现在是‘一户失信,全村着急’。”这种机制,让村民更加珍惜个人信用,也推动了村风村貌的改善。截至2025年10月末,农行浙江分行已在4000多个建制村落地该模式,发放贷款超500亿元。

数字金融不仅重塑了“信用”,更在重构“产业”。在浙江杭州淳安县“大下姜”片区,农行浙江桐庐淳安县支行正助力当地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该行主动支持片区19个村集体“抱团发展”,牵头打造“农品出山”项目,不仅提供场地硬件,更对接销售渠道,打通农特产品的产、供、销全链路。为进一步打通数字销售渠道,农行浙江分行还联合发起“万名村播成长计划”,通过专业培训培育“乡村主播”,推动优质农产品借力直播拓宽销路。

这种“融通数据”的思路,也在守护着“齐鲁粮仓”和“淮畔粮仓”的产后环节。

今年秋收时节,粮食的烘干和收储是保障颗粒归仓的关键。

在山东淄博,面对阴雨天气,淄博“农邦邦”农业科技的烘干塔急需资金“抢烘湿粮”,农行山东淄博桓台县支行依托其仓储能力和日常运营数据,通过“粮食收购基金贷”及时投放500万元。

在安徽合肥,金谷米业同样面临添置烘干设备的资金需求。农行安徽合肥长丰县支行通过“惠农e贷”,快速为其发放200万元,实现了“钱等粮”。金融服务正通过数据,精准嵌入农业生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从一份可量化的“信用档案”,到一场田埂上的直播带货;从一笔基于仓储数据的“抢烘贷款”,到一个贯通产供销的数字平台——农业银行正以数字金融为笔,在广袤县域描绘出一幅产业更高效、农民更主动、乡村更智慧的新图景。

这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发展逻辑的升级,让数据成为新农资,让算法成为新农具,让数字生态真正扎根乡土、服务人民。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