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省西南部,北盘江切开大地,形成了一道长达数公里的深切峡谷,被称为“地球裂缝”,这里地形险峻,地质复杂,常年瞬时风力可达14级。长期以来,这道天然屏障阻断了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与黔西南州贞丰县的直接联系,两岸往来需绕行山路,耗时近2小时。
对于世代居住在峡谷两侧的布依族村民而言,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有经济上的羁绊。受制于交通限制,北岸关岭县的优质黄牛与南岸贞丰县的特色糯食,长期难以实现跨区域的高效流通。两岸虽然坐拥壮丽的峡谷风光,却因路途艰险,迟迟无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
打破这一地理隔绝的,是贵州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

这座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垂直高度625米,工程建设面临着超高墩、超大跨径、复杂风场等多重技术挑战,其建设难度和技术标准均创下世界山区桥梁之最。
如此体量的超级工程,不仅考验着建设者的技术智慧,更对资金保障的稳定性、及时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据统计,包含花江峡谷大桥在内的六安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高达243亿元。如何确保建设资金如期到位,保障工程进度不因资金短缺而停滞,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作为六安高速项目银团贷款的主要合作行之一,中国农业银行贵州分行在项目规划初期便深度介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层级高、影响大,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资金结算有着极高的要求。”该行大客户部资深专员黄健姣介绍。
为响应这一需求,该行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迅速启动“总行—省行—分行”三级联动服务机制。向上争取政策倾斜,向下打通执行堵点。在审批环节,采取“前后台平行作业”模式——前台业务部门在调查阶段,后台审批部门即同步介入,双方共同赴现场实地考察,面对面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银行信贷审批的线性流程,大幅压缩了决策时间。最终,由农行贵州分行作为主要牵头行之一,为该项目提供超过40亿元的银团贷款支持,并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已投放贷款超34亿元,有力保障了从主体工程建设到原材料采购等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
在保障工程“大资金”流转的同时,金融服务还将触角延伸到了具体的“人”。
花江峡谷大桥建设高峰期,现场有数千名建设者日夜奋战,对于这些主要来自周边的农民工而言,工资能否按时足额发放,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农行贵州分行创新运用“项目贷款+结算业务+资金监管”综合服务模式,专门设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实行资金闭环管理。
随着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两岸通行时间瞬间缩短至2分钟。这并不只是金融服务的终点,也是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依托大桥的世界级影响力,贵州省提出“桥旅融合”发展思路。在桥上,云端咖啡厅、高空玻璃栈道等观光项目吸引着游客驻足;在桥下,原本封闭的峡谷村落因交通改善和客流增加,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大桥北岸的关岭县,黄牛养殖是当地传统支柱产业,这里出产的“关岭牛”是中国“五大名牛”之一。过去,受制于交通物流成本,关岭牛主要在省内销售。随着高速路网的贯通,关岭牛走向全国市场的通道被彻底打开。

为支持这一特色产业扩产提质,农行贵州安顺关岭支行加大了对当地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该行通过“惠农e贷”等线上产品,依据农户的养殖规模、过往信用记录等数据进行授信,解决了农户缺乏抵押物的融资难题。
在大桥南岸的贞丰县,糯食产业同样因路而兴。
贞丰糯米饭、粽子等特色产品,借助更加便捷的物流网络,不仅进入了高速公路服务区,更远销省外。农行贵州黔西南贞丰支行紧扣产业脉搏,主动对接当地糯食加工企业和原料种植户,提供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为将金融服务进一步下沉至村镇末梢,农行贵州安顺关岭支行在花江镇等地累计建成了17个惠农通服务点及3个乡村振兴惠农服务站,这些设在村委会或便民服务中心的站点,配备了专门的机具和驻点客户经理,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款、转账结算和贷款申请等业务。截至2025年10月末,通过这些服务站辐射带动花江镇及周边农户贷款余额达1.24亿元。
从支持大国工程屹立云端,到护航农民工工资发放,再到助力桥下黄牛、糯食产业兴旺,金融资金顺着交通路网,流向了县域经济的每一处细微角落。
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打通了地理上的阻隔,更成为一座连接国家战略与县域民生、资本要素与乡村产业的“致富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