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资管价值,共启智识新程——2025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1-26 16:51

11月26日,《经济观察报》主办的“‘资管向优·智启新程’2025年度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暨值得托付金融机构盛典”在北京圆满落幕。本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政企研学各界代表,现场聚焦“资管向优·智启新程”核心主题,共同探讨全球大资管市场趋势与高质量发展路径,共同为资产管理行业走向更高质量、更健康、更持续的未来建言献策。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经观传媒高级副总裁郭宏超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三大核心变革正在深刻重塑中国210万亿的资产管理行业:一是监管框架的持续完善,制度红利的持续释放,将为未来十年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石;二是资产结构的深度重构,优质资产的稀缺性正在被市场重新定价;三是投资者行为日趋理性,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正穿透市场的风险定价、深度的投研赋能以及服务客户的财富增值。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产管理行业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孕育于市场出清后的价值重估之中。”郭宏超总结道。


把握资管演进浪潮,洞察资产配置逻辑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怀清发表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与资产配置》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未来中国的资产将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风险,提升收益重要一环。我国已建成比较齐全且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体系,债券和股票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人民币币值稳定、资产种类多样,有助于全球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多样化和风险分散。我国金融开放更加强调制度型开放,包括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方面,市场环境稳定,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汇率低波动成为国际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长期有利因素。此外,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高质量资产也为其带来分散风险和稳定收益的价值。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其主旨演讲《低利率与高波动交织下的资产配置逻辑》中表示,中国长期资本市场前景看好但要关注警惕短期波动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的机遇都来自经济的转型升级,转变就是改变,改变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风险,更需要我们倡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不要想赚快钱。管涛表示,未来五年核心资产的配置方向包括自主可控与新潮消费、龙头企业的并购重组、传统行业的创新发展、优质企业的产业外迁四个方向。


穿越经济周期,拥抱时代变化

 当前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正日趋凸显。经济周期轮动显著加快,市场在多重不确定性交织下高位震荡。这既为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以《穿越周期——主动、量化与配置的决胜之道》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主持,携手行业嘉宾共同探寻资管行业穿越周期、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深层逻辑。

 面对如何穿越周期的命题,嘉宾们从不同方面给出了深刻见解。穿越周期本身是困难的,更务实的回答是“配置趋势、交易周期、规避风险”。具体做法是,一是要对看好的产业趋势、有成长潜力的经济体、作出新的增长曲线的优质上市公司进行配置;二是在趋势中交易波动;三是在市场过热时候选择规避尾部风险,“保住胜利果实”。此外,要避免将短期热点叙事误判为长期趋势,不要妄念做高频交易。与会嘉宾强调,穿越周期的前提是负债的相对稳定,资产组合的管理者要对自己的组合收益有合理预期。

针对主动投资和量化投资的融合演变,嘉宾们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信息传递加速的时代,主动投资必须系统化,否则无法跟上市场的定价速度。同时,量化投资要主动化,要创设新的产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并满足市场对高流动性的需求。最后,量化策略要“抬头看天”,了解政策和技术革命的宏观趋势,否则难以应对市场风险。

关于人工智能对投资的革命性影响,嘉宾们普遍认为其是重要工具,但需审慎应用。AI已深刻改变了信息获取、加工和决策的模式,但不应将其神秘化,可以通过与最直接拥抱人工智能,处在行业前沿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借鉴其能力。但是, AI正在颠覆投资机构的组织架构,可能造成更大的“信息茧房”风险。投资人不能过度依赖“端到端”的人工智能,从而失去了对过程的掌控。

重新定义稳健,实现财富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居民财富的持续积累,财富管理需求正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快速演进,资产管理行业的价值链条、商业模式与整体生态也在加速演进。在主题圆桌论坛《财富新局——理财视角的资产配置艺术》中,主持人经济观察报财富与资产管理部主任洪小棠和与会嘉宾站在理财视角,共同探讨在新的财富管理时代,行业如何超越传统的产品思维,更好满足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向客户提供更契合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财富规划服务。

过去,理财的概念是保本保收益的,在新环境下应如何定义“稳健”?各类机构的定位不同:保险对应长期负债,偏向绝对收益;基金对应短期负债,偏向相对收益;理财则对应短期负债,偏向绝对收益。稳健是银行理财的特征与优势,也是其能让绝大多数客户获得绝对收益的原因,这一特征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不过,公募基金和保险资管也各有特点,其投资更多是在监管划定的范围内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健的定义本身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只是大家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对其进行了更多维度的思考。

围绕如何实现稳健、理财公司应如何布局并与公募基金等机构协同的话题,与会嘉宾从不同方面给出了观点。理财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要打造优质理财工厂,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五个标签化,即客户标签化、渠道标签化、策略标签化、产品标签化和投资人员标签化。公募基金目前正在探索两大问题:一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获得更高收益;二是在追求高收益时如何控制波动风险。此外,理财公司的优势和难点就是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否在市场上筛选出有利于产品组建的机构及策略,可能将成为理财公司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经过近年来的市场重构,各类资产价值回归到更理性和更均衡的水平,收益创造不再依赖单一资产,而是靠组合贡献。具体做法是,要做好大类资产储备,在产品层面做有效配置,并在策略层面进行相关性和协同性分析,建立底线思维,避免单一策略的极值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任何利率水平下,稳健产品也依然有大量需求。

论坛上,主办方经济观察报隆重发布了值得托付金融机构案例,表彰在过去一年中,在服务实体经济、赋能产业升级、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案例,树立行业可信、可学的典范。

从人民币国际化到低利率、高波动背景下资产逻辑的深刻变迁,从穿越周期的资产配置策略,到财富新格局下的理财配置艺术,本届论坛在智慧激荡中落下帷幕,但“资管向优”的共识已然凝聚,“智启新程”的蓝图愈发清晰。站在新起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将以智启新、以优求臻,不断为市场注入长期增长的信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稳健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