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行长戴炜:银行需成为企业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战略同盟军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1-26 20:17

11月26日,在“2024-2025年度受尊敬企业年会”上,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戴炜发表了“锚定实体本源 共铸现代化产业新生态”的主题演讲。 

戴炜表示,从长远发展看,银行需要转变传统债权人思维,从交易型关系转向伙伴型关系,转向长期价值共创,真正成为企业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战略同盟军。

戴炜表示,无论产业形态如何迭代、市场周期如何轮动,北京银行始终坚持回归本源,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服务实体的“确定性”。北京银行致力于成为“不一样、有特色、想得起、记得住、用得上、受尊敬的银行”,这与年会的主题不谋而合——真正受尊敬的企业,必须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北京银行将自身发展深度嵌入实体经济脉络,以金融力量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用专业服务为实体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很荣幸参加“2024-2025 年度受尊敬企业年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智创未来”的时代机遇,共绘“向新而行”的发展蓝图。下面,围绕“锚定实体本源 共铸现代化产业新生态”的主题,结合北京银行实践,分享三方面思考。

一、洞察时代之变,把握“十五五”时期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认清大势,深刻理解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发展阶段上,“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动能转换上,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环境容量等传统优势正在减弱,而人才红利、数据红利、制度红利优势正在加快积累,必须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格局重塑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是找准赛道,精准把握产业升级的“系统性机遇”。产业体系层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进入攻坚期,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融合发展层面,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加速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正在经历深刻重构。基础支撑层面,新型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等加快布局,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市场空间层面,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释放,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增强,消费新场景、投资新领域不断拓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腹地。

三是明确定位,全面深化银企共生的“战略性联结”。从服务本源看,金融必须坚守服务实 体的初心,做好“五篇大文章”,增强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从创新赋能看,构建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畅通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渠道,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创新链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长远发展看,转变传统债权人思维,从交易型关系转向伙伴型关系,转向长期价值共创,真正成为企业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战略同盟军。

二、深耕实体之本,厚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沃土。

一是坚守本源,筑牢服务实体的“压舱石”。无论产业形态如何迭代、市场周期如何轮动,北京银行始终坚持回归本源,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服务实体的“确定性”。我们致力于成为“不一样、有特色、想得起、记得住、用得上、受尊敬的银行”,这与年会的主题不谋而合——真正受尊敬的企业,必须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我们将自身发展深度嵌入实体经济脉络,以金融力量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用专业服务为实体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二是统筹布局,激活五篇大文章的“新引擎”。在科技金融领域,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不断优化迭代“领航e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截至9月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4377亿元,较年初增长20%,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超 2.9万户,贷款余额超1200亿元。在绿色金融领域,推出“节水贷”“绿棕贷”等创新产品,落地全国首笔电子信息行业可持续发展(ESG+危废强度)双挂钩贷款。截至9月末,我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655亿元,较年初增长26.20%。在普惠金融领域,上线小微融资机制智拓平台,打造“统e融”特色品牌,创新“普惠e 贷”等线上产品。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608亿元,较年初增 377亿元,增速17%。在养老金融领域,北京地区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超129万户,市场份额保持第一。在数字金融领域,落地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数字人民币场景交易额突破400亿元。

三是专精赛道,打造特色产业金融的“增长极”。2022年,北京银行提出“深耕产业、转型发展”工作理念,聚焦清洁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大医疗、新材料、电子信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三算等十大产业赛道,建立“一行一策”的服务方案,通过 GBIC²组合金融服务方案,串联产业链上下游,支持和培育在自动驾驶核心算法研发、芯片制造、大模型应用、生物医药、机器人设计研发、运载火箭、算力基础设施等先进技术关键节点上的创新企业,提供“投商私托科”一体化金融服务。累计为“十大赛道”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超7000亿元,服务客户4400余户。

三、汇聚协同之力,构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面对“智创未来”的时代命题,北京银行不仅要做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更要做产业生态建设的参与者,致力于汇聚多方协同之力,从三个维度共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一是以数智驱动为核,塑造高效能的“服务范式”。2023年以来,北京银行连续三年,每年一场数字化转型“三大战役”,推进20项科技重大项目,带动全行实现革命性重构、系统性重塑、全方位升级。今年,我们打响了“大风控、大资管、大协同”战役,全面践行“All in AI”理念,建成“1213”AI体系(一体化算力底座、两大模型开发运营平台、一百余项AI能力、三百余项 AI应用场景)。未来将持续推进全面数字化经营,上线“科创雷达”科技企业评价体系,迭代升级“智投e合”系统,升级“冒烟指数”3.0智能风控系统,以科技手段为资产质量筑起“防火墙”。 

二是以链式思维为轴,畅通全周期的“产业动脉”。确立“链主带动、全链贯通”的服务逻 辑,围绕产、供、销全生命周期,提供本外币、线上下、境内外的一体化服务,以“链主企业”的信用穿透力,延伸至产业链末端的每一家中小企业,切实解决传统金融服务的“断点”与“堵点”。同时,通过差异化授信、场景化业财联动与数智化风控,为企业定制专属方案,在助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的同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三是以开放共赢为翼,构建可持续的“价值生态”。北京银行将坚定做“耐心资本”和“产业的粘合剂”。在自身发展上,把ESG理念深度融入治理体系,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发展底色”。在产融结合上,通过股债结合,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联合园区、协会、院所打造“生态伙伴圈”。在区域协同上,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建设,深耕京津冀,辐射长三角与粤港澳,编织跨区域的产业金融服务网。在跨境联动上,积极支持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实现从“单一服务提供商”向“一站式综合服务商”的转变。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金融如水,实体如山,山水相依方能长青。站在新的起点,北京银行将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把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大局,以更扎实的举措、更高效的服务,当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金融合伙人”,携手社会各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共创价值,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答卷!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经济观察报金融市场新闻中心记者,关注银行、消费金融、平台金融、AMC、融资租赁、担保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