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天然聊球

奢侈品被谁劫持

    
作者:杜然
发布日期:2008-03-2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然  2005年科特琳娜飓风过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给受灾最严重的灾民发放了内存2000美元的借记卡,并规定这张卡 “不得用于购买烟酒及武器”。几天之后,有几位已经一无所有的女人拿着这张卡走进了亚特兰大的LV专卖店。

在近30年的时间里,奢侈品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为强大的魅惑力之一。与此相对应,对奢侈品的文化及社会意义所进行的研究与批判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比奢侈品本身要有趣得多。

达纳·托马斯 (DanaThomas)是《新闻周刊》常驻巴黎的文化及时尚记者,几个月前,她出版了一本《奢华:奢侈品是如何失去光泽的》(Deluxe:HowLuxuryLostItsLus-ter)。这个押头韵的标题明显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批判立场,但对于“某种”究竟是“何种”,却语焉不详,阅读过程越看越犯嘀咕,最后对照书名,幡然大悟。

在托马斯女士看来,购买奢侈品曾经是品味战胜粗俗、艺术战胜庸俗的象征,所以她羡慕奢侈品的黄金时代,也就是1980年代之前。那时的奢侈品是用金钱所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卑微的匠人们创造着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的物品”,尽管他们也审慎地考虑到利润。但在1980年代,这些卑微的匠人们被贪婪的资本家所取代,于是奢侈品不再是创造用钱可以买到的好东西,它纯粹沦落为赚钱的工具,而且是赚大钱的工具。

在此,托马斯回顾了奢侈品行业的历史,并详细描绘了几家高端奢侈品集团的成长。其中最让托马斯无法原谅的外来者,就是LVMH集团的大老板伯纳德·阿诺特,是他永远改变了奢侈行业的进程。托马斯写道:“直到1980年代的法国,做生意还是绅士的游戏,遵循着审慎和礼貌的原则。”但原本对时尚一窍不通的生意人阿诺特,首先发现了奢侈品牌背后不可估量的价值,于是一个新的生意人品种诞生了,“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一切代价。”阿诺特就像他的某些顾客有搜集名包的爱好一样,他喜欢搜集品牌,现在LVMH旗下已经买下了全球最知名的一些品牌,而他本人也成为了全球第七大富翁。这些奢侈品集团,用机器的大规模生产取代了匠人的手工,为了追求降低成本,把许多商品拿到中国这样劳动力便宜的地方生产,而产地标签要不就是藏在不起眼的地方,要不就是贴在外包装上——顾客一买下就撕去了。托马斯说:“奢侈品行业已经牺牲了它的正直,削弱了它的产品,玷污了它的历史,蒙蔽了它的消费者。”

当那些奢侈品的售货员都能买得起这些奢侈品时,当看到生活在美国郊区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也能从折扣店买一身名牌套装时,当中产阶级与精英阶层的界限模糊了之后,托马斯女士为奢侈品失去了排他性而感到心碎。她感叹,中产阶级与富人之间消费体验的趋同,是市场经济的胜利。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奢侈品就这样被贪婪的资本所劫持;而消费者又被奢侈品所散发出的迷幻光芒所劫持。在西方语境中被称之为“奢侈品民主化”的这一过程,在托马斯女士看来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歪曲了奢侈品的内涵,使其失去了固有价值;所谓奢侈品的民主化,不过是资本主义和利润的累积而已。这一态度,也就是本书标题的折射:奢侈品已经失去了它的光泽。但说到底,整本书反映出作者对日渐稀缺的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缅怀。

在这本书中,托马斯还分析了一些国家在奢侈品购买行为上的差异,比如日本人对logo的迷恋,对logo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地位的迷信。显然她忽略了中国的新贵们。这是一本充满细节与事实,读起来令人愉悦、甚长见识的书。但也仅此而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