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奢侈品?(1)
施健子
10:25
2010-04-09
订阅
 1  |  2  |  3  |  4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文 每年在中国几大一线城市上演的大多数论坛一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 “第二届顶级品牌高峰论坛”并没有能带来任何突破性的结论。

事实是,中国顶级商学院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高密度的高峰论坛实则是商学院价值的体现。这次论坛的座上宾阵容强大,包括萨尔瓦托勒·菲拉格慕集团CEOMicheleNorsa、LVMH中国区某高层、万宝龙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陆晓明、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副总裁 CetinSekercioglu、雍福会的汪兴政等等,其中,陆晓明是中欧EMBA95级的校友。中欧一直希望传达的信息是,在顶级品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中,他们占得优势。

从论坛的议题上看,似乎还是个倒退——第一届讨论如何赢得中国消费者,到了今年,嘉宾们却争论起中国高速增长的市场份额下,奢侈品的消费者到底是谁。中国奢侈品市场还处于商业条理欠梳理的蒙昧时期,但我们至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趋势,无论之前我们有多么无条件地接受这些舶来的概念,有人在狂飙突进之后反思了,开始思考奢侈品是什么和为什么,举动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谁在消费?

奢侈品其实是个无法恒定的相对概念。它们首先必须是人人向往的美好事物,再则就是一般人得不到,其作为商品的最高境界是,没有钱一定买不到,有了钱也未必能买到。由于文化、地域和阶级有别,奢侈品在不同语境下定义不同,功用也不一样。道理不难懂,你不能指望一个高级定制的客户去了解年轻人对Ar-maniExchange的追捧,以及购买这些“奢侈品”对他们的意义。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奢侈品和中国两个关键词,会出来许多琳琅满目的数据,发布者除了像普华永道、罗德公关这样的专业提供咨询的公司之外,还有类似于“世界奢侈品协会”这样的机构,后者早在几年前就被曝光是个皮包公司,在没有研究基础上发布的“奢侈品排行榜”榜单不具备任何公信力,但这并没有影响该协会的“工作”,其在今年2月发布的新数据被多家主流媒体引用并作为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旺盛的依据,报道称富裕的中国人在奢侈品上的慷慨消费达86亿美元,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单单就增长率一项,便可以找到几组不同的百分比。在中国这依然是一项空白,还没有哪个研究机构可以为行业内部或希望涉足的企业提供一份具有真正参考价值的报告。陆晓明也承认,他看到的是多组数据,不过这不妨碍他得出结论,因为所有的指标都在向上走,他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仍然充满了潜力。

论据并不难找,除2009年奢侈品消费市场的逆市上扬之外,位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将建起高达320米的环球金融中心,其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国际奢侈品广场,而陆晓明所任职的万宝龙,更是将精品店开到了新疆乌鲁木齐。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