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奢侈品?(2)
施健子
10:25
2010-04-09
订阅
 1  |  2  |  3  |  4 

仅仅是拥有庞大的客群并不意味着一个市场的成熟。“我们在任何的商场看到的国际大品牌,来来回回都是这么几个,别说你们,连我都会觉得烦。在其他成型的市场里,比如说北美,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我记得有一份报告说的是,其实进入中国的品牌不过只占奢侈品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它未必如西方掘金者所见的那样,存在一个新兴市场该有的扩容度。

“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不会因为穿上西装,使用高端品牌的产品而成为一个美国人。永远不会。”智威汤逊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TomDoc-toroff是个中国通,1994年来到中国之后再也没有回美国,他深谙传统文化对中国消费者价值观的内化作用,也明白应该如何利用这种独特的消费心理。

HugoBoss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严格意义上说,这个已经纳入大工业化生产的品牌,在德国并不能称为奢侈品。仅仅是因为“Boss”这个名称,在中国的推广就省了许多力气。相反的例子是BottegaVeneta这样没有大Logo并且名字不好念的品牌,进入中国之后很难被多数奢侈品购买者认知。

读懂中国市场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同时存在的低调和高调并不冲突,重要的是场合。“在中国的一些汽车、皮包、西装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是兼备这两种特征,我觉得奢侈品就有可能平衡这两点,而这两者之间的变化,也实际上显示出了不同消费者的选择。”TomDoctoroff认为。

这是一个功利主义的时代。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王德培说的笑话或许很能反映问题,一名女性新员工入职,走进办公室,男同事第一眼看到的是脸,女同事第一眼看的是她的包。

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动机是销售增长的原因,袁岳的零点研究咨询做了一个调查,“真正有财力的消费者实际上只消费了30%的东西,而另外有70%是部分消费者将购买力集中起来,比如说他有好几个月没有好好过日子,就为了买个LV的包,我们称他们为奢侈化消费者。现在这种现象有普及化的趋势。”奢侈品使用中的标签化使得奢侈品牌的目标客群与实际客群严重分离,陆晓明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一方面需要强化品牌的精英价值,而另一个方面,他们寄希望于开拓中国的三线城市市场获得更多利益。

LVMH中国区某高层并不赞成以奢侈品来标签某个人群,那些在媒体和网络流通的小道消息里,使用某某产品的富二代和喜好购买某某品牌的煤老板,都是在妖魔化奢侈品。“20年前,一个大学毕业生用半个月的工资买一双Nike的鞋,我们觉得是很奢侈的,同样的,今天他们买Gucci的包,也可能花的是半个月的工资,这件事听上去好像是只发生在奢侈品领域上,但实际上是这个市场不同领域的共性。”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