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买剧场(2)
1 | 2 |
宝莱坞VS好莱坞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从数量来讲——在宝莱坞,每年制作的电影数目可以达到近千部,绝大部分有着浓厚的宝莱坞风味:穷小子和富家女的爱情,家族矛盾,大团圆结局,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歌舞,这些既是宝莱坞与众不同的标签,也成为嘲讽宝莱坞电影时最容易拿来的把柄——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而且很少有宝莱坞制作会对印度这样一个充满了各种政治、宗教问题,种姓制度森严的社会做出什么反应,在外国观众来看,这些电影不免和现代的印度缺少直接关系从而丧失了最基本的兴趣,宝莱坞很固执,甚至不愿意去迎合一下外面世界对现代印度的想象。孟买正是印度电影业的中心,《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给当地的电影人带来的既有兴奋,也有忧虑。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印度主题可以给印度电影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国际投资,正如李安的《卧虎藏龙》成功地让西方人意识到中国电影的潜力一样。印度知名的制作人RameshSippy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说,“更多西方的观众会对来自印度的话题感兴趣”,但他自己由华纳兄弟投资的电影 《月光集市到中国》(ChandniChowktoChina)第一周的公映并没能创造票房奇迹。
但很多人并不觉得最终要依靠一个英国导演的诠释让西方观众接受“印度电影”是件愉快的事,“这并不是一部印度电影,不过是部关于印度的电影,视角是西方的。”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视角的问题大概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人必须参与的讨论,在一个本就不对等的关系里,立场的问题变得尤为敏感,要表现“哪部分”现实?表现落后有“叛国”的嫌疑,表现一派欣欣向荣又不免让人疑心是软弱地遵从了政府口径和危险的民族情绪。在中国,第六代对第五代的反叛,更新一代对第六代的责难,不断变化的现状和自觉程度需要对以往的观念进行修正,比如在西方电影节上获奖是好是坏?再回到电影工业的问题,这种昂贵的创作让它区别于其他的创作形式,有更多因素需要考量。
传统的宝莱坞电影大概保持三个小时的长度,中间穿插歌舞,演员表演夸张——好人一味地好,恶人则坏得天理难容,而且经常在电影中表现出保守的印度社会和家庭观念。这些电影几乎没有国际市场。当然印度电影也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宝莱坞电影,有一些作品开始尝试处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有争议的话题,印度导演DeepaMehta的三部曲《火,土地,水》(Fire,Earth,andWater)和Mi-raNair的《早安,孟买》(SalaamBom-bay)以及《雨季婚礼》(MonsoonWed-ding)都在国外市场受到欢迎,不过这类电影在印度本土却缺少观众。但也有分析认为,印度的年轻一代对这类电影的需求可能在上升,正是印度电影发生改变的机会。作为映照,我们可以阅读一下2009年2月份的 《MONOCLE》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讲述印度邻国巴基斯坦电视业发展的报道,就在9年前,这个国家还只有两个政府控制的电视台,1999年穆沙拉夫迫于压力放宽对电视台的控制,人“说话”的冲动突然爆发,现在电视台的选秀节目收视率不敌政论节目,超过10个频道24小时连续滚动播出新闻,“新闻就是巴基斯坦人的肥皂剧”。
最后回到好莱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投资公司曾经投拍过一些获奖影片,《阳光小美女》、《杯酒人生》等,但是没有哪部在奥斯卡上取得胜利,这可能意味着奥斯卡口味的些许变化。而曾经以 《猜火车》闻名的DannyBoyle在电影结构上的处理——闪回,记忆与现实交错,由答题游戏引出主人公的生活章节,在连《猜火车》都显得不那么“先锋”的今天,这些手段哪怕在好莱坞也略感保守,没有太大视觉贡献。不过按照宝莱坞的尺寸去测量,它还是完全西方式的,虽然它是否归属“印度电影”有所争议,但肯定不是部“宝莱坞电影”。
1 | 2 |

- ·电影节与《梅兰芳》不相干 | 2009-02-25
- ·悲伤和美好应该各占多少? | 2009-02-24
- ·奥斯卡奖预测 | 2009-02-23
- ·最具风险的奥斯卡电影《摔跤手》 | 2009-02-20
- ·奥斯卡奖预测 | 200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