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的镜头记忆(2)
六七十年代
相比解放初,六七十年代的照片则具有相当强的政治味道,至于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则很难去苛求了。不过也有进步的地方,就是那个时代开了国内创意摆拍的先河,虽然形式过于单调。
这一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西装被说成是资产阶级的,布拉吉被说成是修正主义的,旗袍被说成是封建余孽,花哨一点的服装被斥为“奇装异服”,服装款式渐趋一致。色彩单调,于是乎,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军装盛行。“文革”开始时,红卫兵们以洗得发白的绿军装为时尚。身着军装,头戴军帽,臂戴红袖章,腰扎皮带,肩挎“为人民服务”的军用书包,胸配毛主席像章,这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扮。
有人说文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不过这种伤痛在从文革时期流传到今天的大量的摄影作品中很难发现。大量的统一着装、同一姿态、兴高采烈的人们在欢呼。这些作品多是当时的新闻工作者拍摄的。有人说,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必须具备导演的素质。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提法不失为一个忠告,从场景布置、人物造型、表情、姿态以及情节逻辑性,都需要摄影师去安排,商业摄影尤其如此。不过在文革时期,似乎所有的摄影师都具备了这种素质,那种服装的流行程度,超过了现在任何一个品牌、一个款式;而那种造型,流传至今,并依然在某些“艺术圈”风行。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革的痛是对民族发展的痛,是对知识分子的痛,可是也有很多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工人和底层百姓并没有感受到苦难。照片中,那些工人、农民脸上洋溢的欢笑很多确是发自内心的。那是如此的本色演出,而并未经过那些谙熟此道的“导演”们指导。有人说,这才是这个民族最刺目的伤,今天看来,亦非尽然。
现在的人们,只能在这些照片中体会当时的人山人海,壮怀激烈。这个时代的照片有一类不能不提,那就是知青照片。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穿着相对时髦的衣服,他们和农民在一起做着原本离他们很遥远的事情,他们拉起手风琴,吟诵诗歌,慷慨激昂……照片上的他们笑容洋溢,斗志昂扬。很多知青已不愿再提起甚至想起那段经历,却仍然视那段岁月为一生的骄傲。
同时,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行车成了人们骄傲的交通工具,那种少见的挎斗摩托多是军人们的座驾,堪比现在的奔驰、宝马,小朋友戴一个别着红五星的大盖帽挎着军用水壶很嚣张地走在路上,女孩子梳两条粗大的麻花辫是最为流行的发型。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 · 你的钱明年会去哪里? | 2009-11-20
- · 【造势者】“垃圾摄影家” | 2009-11-05
- · 人民币汇率的艺术 | 2009-11-04
- · 摇滚:战斗的青春已逝 | 2009-10-30
- · 末代帝王 阿巴多 | 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