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后的上海人
王隽
2010-11-08 11:44
订阅

经济观察网 王隽/文 很庆幸这趟出差是在世博会闭幕之后,这意味着酒店不再是满员,活动范围里以上海本地人居多,地铁空隙变大,道路畅通,和奥运之后的北京一样,像是一块淤积五个月的管道终于疏通了一样。

很可惜,从虹桥机场打车到中山公园,锦江公司的出租车司机不声不响绕出70块钱。这个数字刷新了我长这么大以来在上海打车的任何记录(连同夜间打车、去机场等)。是有点疑惑的,但是路不熟,只能作罢,能做的就是收好票据。

晚上特地没打锦江的车,上了强生公司的,一上车就问师傅这件事,他说,“40块就够了,长宁区到虹桥是不远的。”我说,还好我留了票,要投诉。

强生师傅自语道:“世博会结束了,我们好日子也结束了,上个月每天都趁(挣)1000多块,开车有劲来,今天只有300多,差多少呀!你要是公司能报销的,就不要投诉他了,要罚钱的,估计也是最近几天落差太大,受不了了,抓着外地来的就绕了。自己给钱就投诉吧,他也真是绕了太多了呀。”

世博会后,出租车师傅的收入锐减,落差太大“逼得”他们开始绕路。还有谁的荷包也受了影响呢?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变化还有哪些?

朋友陈晓从11月开始就能在路边买到早饭了,华师大门口卖盗版书和拖鞋、手套的摊子也在傍晚时分摆出来了,学生告诉我,已经消失很久了。那边厢,酒店房费和公寓租金都大幅度降价,地铁旁的四星酒店价格回落到了500元左右,空房不少。对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来说,好事除了交通便利、人少了很多外,连空气也变好了——“我都能呼吸得出来,公共场所少了一种热烘烘的味道,人多的味道。世博会前没那么明显,人潮退了后才发觉,这是人的味道。”陈晓跟我说。

世博会上的一万多相关工作人员呢?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毕马威、西门子等公司最近做了一场专门面对世博会服务人员的招聘会,岗位有展会策划、客服、项目经理、行政助理等,也有更蓝领一些的驾驶员、水电维修工和保洁,因为园区的专业技术人员签的多是长期合同,普通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招聘企业推出的技术要求较低的岗位可能更“适销对路”。

来面试的1000多人中,八成是“小白菜”。他们和园区里的其他工种一样,都需要面临“转岗”问题。世博会因排队时间长、就餐位置少、洗手间少等等问题受诟病之外,受表扬最多的就是“小白菜”——敬业、礼貌、有亲和力、有责任心,5个多月的修炼让他们受到用人公司的重点关注。从11月开始,他们开始了再次的选择,世博会的工作经验已经开始为他们提供平台。

从汉诺威开始,城市因为世博会受益是明显的,人们像早年间记住巴黎、巴塞罗那一样记住上海,却常常忘记那里的普通人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拿那个带我绕路的司机来说,也许在世博之前,他一直是个好师傅;一个学历不太好的普通年轻人如果没去当“小白菜”,可能和毕马威、西门子八竿子打不着。那些我不认识、压根接触不到的人们呢?他们被这场盛会改变了怎样的轨迹?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