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跌荡一百年连载六(2)

订阅
2009-11-24
吴晓波
 1  |  2  |  3  |  4 

邓小平的再度复出是在1977年7月。因叶剑英元帅等人的坚持,在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8月12日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宣布,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正式结束。

在1976~1977年间,计划经济的弊端已经完全地呈现出来,人们彻底厌倦了一场接一场的、永无尽头却没有任何实惠的政治运动。据胡鞍钢的统计,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开展各种大、小政治运动多达67次,平均每年2.5次,往往一个运动尚未结束,下一个就接踵而至。在“四人帮”被清除之后,华国锋仍然大搞政治运动和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对这一方针的扬弃,将经历一场著名的大讨论,在1978年底才尘埃落定。

十年“文革”对中国当代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二是将计划经济的弊端彻底暴露,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心理和体制空间。

首先,“文革”造成空前的社会伤害和经济损失。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 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1/3,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正是在这十年中,日本成长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纷纷崛起。

胡鞍钢对“文革”十年的经济损失有过一个定量分析。据他的计算,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为9%左右,1952~1957年间实际GDP增长率为9.2%,1978~2003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9.3%,而1957~1978年间为5.4%,也就是低了4个百分点,这个增长率也远远低于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十年“文革”中,因为教育制度的失误,全国少培养了100万大学毕业生和200万中专毕业生,耽误了一代人,中国的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进一步拉大。据蔡昉和都阳的研究,“文革”使潜在人力资本存量减少了14.3%。

对于十年浩劫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还有另外一些观察角度。哈佛大学的德怀特·帕金斯便认为:“‘文化大革命’最具破坏性的后果,并不是红卫兵年代的无秩序造成的,而是长期遵循一个独特的发展战略并由战略而产生的计划和管理的质量所致。因此,要解决这个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战略,但中国的计划制订者在十年之后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帕金斯所谓的“十年后”,就是指1976年。

帕金斯的意思是,尽管“文革”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然而,在这期间,经济治理的模式与逻辑与之前并没有任何改变。这些模式和逻辑包括: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和贸易关系的产品经济模式、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优先的投资战略、完全依赖国家投资全面取缔私人资本的经济治理思想、限制按劳分配推行平均主义的原则、反对权威主义取消专业分工的准则、坚持自主封闭反对国际贸易的做法,等等。吴敬琏在《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道:“企图以海量投资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跃进运动造成了我国经济情况极度恶化以及巨大的财富乃至生命损失,然而,即使造成了这样大的灾祸,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却始终没有得到纠正。经济增长主要倚靠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投资,成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开始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上述种种模式与逻辑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一以贯之,并无重大更改。在“文革”十年中,由于众多精通经济管理的高中层官员或被打倒,或被下放,使得计划经济制度的负面性以更剧烈和更极端的方式呈现。在这个意义上,“文革”作为一个代价昂贵的“反面教材”,为日后的思想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空间。

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再没有受到列强的军事侵略。到1976年,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意义上,它都已经是一个不容欺辱和轻视的大国。

从1952年到1976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从1.8%降低到0.73%,水浇地占耕地面积从 18.5%提高到45.3%,每亩使用化肥从0.2公斤增加到19.4公斤。中国的钢产量增加了129倍、煤产量增加15倍、发电量增加47倍、石油产量增加726倍、化肥产量增加874倍、水泥产量增加71倍 、粮食产量增加2.5倍、棉花产量增加4.6倍。中国的铁路里程增加2.2倍、公路里程增加10.2倍、水运和航空里程分别增加1.9倍和8.6倍。中国用不到30年时间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通货膨胀的国家之一,从1952年到1978年的通胀率平均每年只有1.7%。中国的中小学在校学生增加8.4倍、高等学校学生增加5.3倍。中国政府还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了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体系。中国还是当时世界上四个核武器俱乐部成员之一,另外三个成员是美国、苏联和法国。 

尽管取得了上述成就,但是中国显然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甚至因为政治局势的动荡,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经济成长总是被打断和处于停滞的状态。据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一书中对亚洲各国人均GDP增长率的计算,在1952~1978年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是整体落后的。中国人均GDP增长率是2.3%,日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是:6.7%、6.3%、4.8%、5.4%、6.6%。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的出口额只增长了一倍。① 

1976年,随着“文革”的结束,国家治理者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经济摊子。“1978年以前的中国格局可能是最糟糕的局面。”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的这一评论,是经济界的一个共识。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的构筑,让产业经济的效率非常低下。城市的食品和基本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国有企业部门非常庞大,普遍实行对生产资料的价格管制,甚至火柴涨价一分钱,都要由国务院讨论和批准。私人财产不受法律保护,民营经济近乎于零。在国营企业领域,工厂没有生产积极性,效率与效益的双重滑坡十分惊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走到了尽头。林毅夫等人的研究表明,传统工业化道路造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使得产值增长的数字并不能反映实质性的经济增长。

在全国投资总额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在连续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高达51.1%和49.6%,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却渐趋低下。虽然多年强调“以钢为纲”,但1976年的钢产量只有2 040万吨,仅相当于1971年的水平。整个工业到1976年出现了“六个惊人”的大倒退— 一是消耗高得惊人,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得惊人,三是亏损大得惊人,四是设备破坏得惊人,五是“胡子工程”(久拖不决、久建不成)长得惊人,六是投资效益低得惊人。

有一些数据可以生动地表明投资效率的低下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在1976年生产1千瓦电所需要的投资,竟比1966年要高3倍,生产1吨钢所需投资则高将近两倍,运输每吨每公里所需投资则超过40%。另据李安增、王立胜所著的《中国当代史》统计,每百元积累所增加的国民收入,1955年为35元,到1976年已下降到16元;工业每百元实现的利税,1966年还是34.5元,1976年下降为19.3元;商业每百元实现的利税,1957年是20元,到1976年只有9.7元。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