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校谢弗《社会学》后记(2)
1 | 2 |
一般而言,美国的教科书行当做得还是很成功的,它能够吸引不同背景的以及不同旨趣的学生共同关注于一本书,并将其不断地修订再版,这里的原因根本是由于教科书撰写者能够秉持蘅平中正的心态,不偏不倚地对于既有的研究成果做出合乎学理的归纳与演绎,由此而指出或者暗示未来可能有的学习和研究的新的方向,因而有一种说法是说教授基础课的老师都应该是功成名就的大牌教授,他们不仅对本学科既有的学术传承有清晰的把握,而且对于未来的新的兴趣点也会有所指示,尽管他自己本人并不一定从事这些新领域的研究。实际上,没有研究做基础的教学一定是不完善的,也许教学的效果确实很好,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会令人怀疑讲授者的表演天分可能远远大于其知解的能力。这道理用在学习者的身上也是一样,没有研究兴趣或者说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也一定不是最好的学生,尽管他的考分也许很高,但是终究是不能够达成有自己的对于社会的理解以及不断探索的欲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了美国社会学教科书编写的一些优点,这其中之一便是要依据既有的研究而提炼出来对于社会的理解,这本社会学教材中大部分例子都是以某某的研究为基础的,没有这些研究作为佐证,编书者抽象出来的话或者原理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教科书是经验主义取向的,也就是相信,我们的知识应该是建立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之上,反映在写作上就是各个章节的问题都是以能够有的研究性的结果为基础而提出来,由此引导着读者一步一步地接触到真实存在着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学家又从何种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进而提出一种理论的假设。当然实际的研究过程应该是正好相反,先是有一些实际的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是给出一种解答。这里,研究者的解答往往都是一种新的问题研究的开始,因为前面的解答得是否符合实际,那是要由读者自己来判断的,确实符合了,便接受这种解答,否则便要重新开始寻找解答,由此新的视角和方法都可能由此而产生出来,这便是社会学或者一般社会科学都认可的一种做法,并为大多数的人所认可。
此一教科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全球的文化关怀。尽管在吉登斯(Anthony Giddens)2001年所撰写的《社会学》第4版中已经对此有专门的章节叙述,但是这里的文化观念更多是全球文化交流意义上的文化观念而不是从前现代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文化观念,因而此书的撰写者会关注到文化的差异、文化的霸权以及对于全球生活方式的影响这类的真实世界里存在着的问题。一定意义上,文化不仅在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文化来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认识到了文化的这种双向的功能,我们也就可以理解社会因为文化的影响而展现出来的社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这种社会结构因为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转变的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此书对于真实生活世界的贴近成为其贯穿全书的参照框架,因而在简体字版的编辑征求我的意见将书名字改为《社会学与生活》时,我是持完全赞同的观点的。
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接受上来看待,如其他的社会科学一样,中国的社会学同样是一种舶来品,是西学的一种,但是在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学自身已经开始逐渐地融入进自身的本土解释,开始有了自己的解释案例。但这仍旧不能够泛称为本土化,这只能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翻译西方的社会学思想,这种翻译可能暗含有极大的误读,但是却是一个不能不去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是要知道别人怎么说的,我们才能够“超越”别人的所说。如果不是这样,对于别人说过的“道理”感觉到“愤愤然”,不去理睬,自说自话,到头来还是自己的那点学识和见识,虽说可以勉强地称之为是思想,但是到头来充其量只能是一块充满水的海绵,实在经不起别人的拿捏。如果是这样,那还是先使自己充实了再说话,那样说出来的话似乎更为塌实可靠一些。
社会学中,知与行的问题向来是一个极为难于处理的棘手问题,不论是理论优先的结构论的传统,还是实践先行的英美经验主义的功能论传统都是各执一端而排斥另外一端。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观念和行为之间从来都是不能够彻底地区分开来的。社会学的某些概念也许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确定下来而成为社会学的分析概念,这分析概念又会被拿来去涵概其他看起来相似的社会现象,归来归去,有些现象归并在一起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已经是南辕北辙了。比如家庭这一概念,在美国的教科书上说的核心家庭的概念,如果用到中国社会中来解释这里的家庭关系,那也许就会遇到概念界定上的麻烦,也许中国的三口之家是很像美国的核心家庭了,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核心家庭只是在居住方式上类似于美国的核心家庭,但是在谈论到真实生活的形态,那就差别极大了。因为,只要父母健在,重大的节日子女的小家庭都会聚集在父母亲的家里,小家成为一个大家,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认为是违反常理,受到指责。在这个意义上,尽管中国的三口之家是独自居住的,但是仍旧称不上是以三口为核心的,根本还是以父母为核心的,不过是由于条件好了而可以分开居住的大家庭中的小家庭而已。很像是千层盒的结构,大盒子套着小盒子。如果是这样,那么单单做现象的比较也就没有了什么实际意义,整体性的结构分析便会派上了用场。
概念的问题在于其无法真正地囊括所有的同类的社会现象,它只能够是提醒我们这些现象之间在某个向度上的相似性而已。因而,依据概念的解释一定是存在其自身的限度的,任何一点现实的不一致都可能推翻甚至是颠覆其作为这一概念之下的一分子的可能性存在。在此意义上,以概念为基础的理论也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在面对现实时,理论总是要经受到检验,并且总有一天理论就会被推翻,只要有新的事实发现,原来的理论也就无法涵概全部。
吸收和融会既有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指示未来的研究取向,这从来都是评判一本好的教科书的最高标准。这一标准可以说在谢弗教授的这本最新版的社会学教科书中得到了极为明显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1 | 2 |

- ·“中日友好是一种天命” | 2009-01-03
- ·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 2009-01-03
- ·邹市明:职业化野心的新版本 | 2009-01-02
- ·邹市明:职业化野心的新版本 | 2009-01-02
- ·海盗惊魂 | 200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