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改造全球化的早餐

订阅
2009-08-07
OliverPearce

经济观察报 OliverPearce/文 我坐在南京西路的一家星巴克,低头抿了一口杯中的绿茶,等待着采访一位探讨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新书作者。这见面地点似乎选得很不妥当。

坐在面前的龙安志(LaurenceBrahm)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全球化激进主义者,而他的新作《反全球化早餐俱乐部:一份和平的革命宣言》(TheAnti-Globalisation BreakfastClub:ManifestoforaPeacefulRevolution)也并没有充斥着对现今低迷经济的谩骂,而是针对目前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层层展开了一张如何利用全球化来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蓝图。

作为律师和经济学家,龙安志曾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政府部门工作过。在上世纪90年代,他见证了这些国家的转型过程,同时也看到了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事实上,在这个抢眼的标题背后,他在书中并不完全反对今后进一步的全球整合,而是对侵犯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平等权利、七国集团为核心的独裁问题敲响了警钟。

龙安志提出“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s)”的失败是当前经济顽症的根本所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连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相关机构,并未能从根本上帮助新兴国家建立起均衡增长的经济制度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体系。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拉丁美洲和部分东南亚国家持续的贫困,便是其失败的佐证。

可能读到这里,你觉得都是老生常谈,想放下报纸了。龙安志真正希望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全球化进程,通过在医疗、教育、环保科技上的新技术的传递,帮助绝大部分国家摆脱贫困,而这些也应当成为国际机构关注的重点。他提出的是合理的改造,而不是激进的革命。一方面,国际组织必须深入地了解他们所服务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适时的帮助;另一方面,每个国家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自主发展。

龙应志在书中提出 “喜马拉雅共识(HimalayanConsensus)”作为对失败的“华盛顿共识”的回应。它不同于旧共识所推崇新自由资本主义、西方消费主义等单一经济模式和文化制度,造成看似全球化的假象。在他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应该是全球范围内信息的开放共享,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的资源,建立特有的发展模式。同样,其他国家也可以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从而实现新资源、新方法的再次传递。

他强调,每个国家都应排除外部势力的阻挠,致力于完善自身的政治体制。目前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打着经济援助的幌子,在全球范围内变相地将西方思维模式强加到发展中国家的头上。此类的援助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这些国家的落后处境,相反让其产生了物质和心理上的依赖性。面对这种现状,现在各国急需的是一系列自力更生的发展方案。从宏观的层面上看,这能让一个国家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从微观的角度上看,自给自足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益,能直接投入当地医院和学校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巧合的是,通常在早餐和午茶等一些非正式的场合,龙安志有机会与一些专家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奥巴马执政后,甚至邀请他去华盛顿演讲。他确信这份宣言能吸引不同类型和社会阶层的听众。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片质疑声中,西方国家似乎愿意竖起耳朵,听听不同的声音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