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根源在户籍限制(1)
降蕴彰
2011-02-25 07:43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随着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的转移,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在今年春节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出现了中西部与东部展开争抢农民工的激烈竞争。

“民工荒”为什么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否意味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面临枯竭?造成“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带着上述诸多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的多位官员和专家,多数受访对象表示,从去年开始,“民工荒”现象就已经波及全国,今年只是这一现象的延续。而目前所谓的 “民工荒”,只是指向18岁-30岁之间年龄段的农民工,因此可以说是局部性的“民工荒”或者“新生代民工荒”。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户籍政策是造成“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受户籍政策的限制,才使得对农民工的劳动分配严重不合理,使得他们只能在城市工作而不能定居,最终让“民工荒”问题日趋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传义表示,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我国农村仍有3亿多人在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超过6000多万的35岁-50岁之间的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就业,但由于受户籍问题限制、用人单位歧视等原因,他们被迫选择滞留在农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则认为,造成 “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的大环境下,企业给予农民工的报酬偏低、劳动条件偏差,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对待遇的要求又比较高。他认为解决当下“民工荒”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给予农民工合理的报酬。

“民工荒”的背后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调查显示,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在当年第三季度就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问题。“当时还不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这样表述。

在东部地区出现“招工难”、“民工荒”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强劲的农民工就业势头。崔传义告诉记者,2009年中国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减少了880万人,而中部地区却增加了617万人、西部地区增加了775万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调查还显示,2009年沿海地区农民工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差距也迅速缩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量的农民工会选择离开东部沿海去中西部就业。崔传义表示,正是“招工难”、“民工荒”问题造成的人力成本上升推动了东部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的急速转移。

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列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的所得税减按15%计,这意味着比沿海所得税低了10个百分点。

国家政策支持之外,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对一些投资项目也给予很大的优惠政策。有的外资企业往往会在几个地方进行选择来获得更多条件,由此反而形成恶性竞争。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去年开始,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企业纷纷把工厂开设到四川、湖北、安徽、河南等中西部地区,而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

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谢良敏对此有更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目前企业“招工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工的就业技能缺乏,企业有一些技术岗位缺工,但是农民工又干不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付给农民工的工资偏低,劳动条件却很差。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