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明朝还有哪些事儿?(1)
李大卫
2010-08-13 12:56
订阅
 1  |  2  |  3  |  4 

十几年前,我被中国作协招去开青创会。一位中宣部官员莅临讲演,号召与会代表认真学习各种文件、思想。坐在我后排不远处,是一个公务员背景的小说家。台上领导讲演,他在下面给一个文友即时解读。领导说,非常希望和大家广交朋友,但本人愚钝,拙于交际,等等。公务员作家当即翻译,这是要求诸位主动上门,云云。 

那位深谙官场文化的老兄,后来成了畅销书作家,但据说也因此提早致仕。从他身上我隐约看到一种传统在复活。中国历代历朝的文学家,除了李贺、曹雪芹,你能数出几个没干过公务员的?不同于古代士大夫的诗酒酬唱,当下作者的散文叙事写作,需要面对广大的市场。他们或多或少继承了《官场现形记》那类传统。 

那位作家私下流露心曲,说那个体制非常人所能屈就。且举一例,为获领导青眼,你在积极工作之余,还要偶尔犯些无足轻重的小过失,让上司有机会批评斥责一番,这样才能成为领导信任的人。当时我相信,那种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定会有人书写记载。后来寓居国外,和国内的文学生活基本绝缘,直到去年在慕尼黑一个文学节上,有个从事翻译工作的北京朋友,向我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以下简称《明朝》)。 

回到纽约,专门跑了一回唐人街的公共图书馆借了一套,利用一个周末全部看完。这般如饥似渴,原因只有一个:我没读过《明史》,于是心里总在问那个“后来呢”。本人作为非专业读者,发现此书的长处之一,就是引发读者对于那段历史的兴趣。我有从半截开始看书的恶习。当时刚好翻到武宗一节。那是个动作性较强的人物——豹房啊,还有后来那些北征、南巡——简直就是一个亚洲版尼禄。作者的描述,又很有些电子游戏的视效。强调一句,我没跳读,前前后后每页全看了。 

书不错,语言平白如话,口头文学的痕迹稍嫌重了一些,卖给电台广播,效果也许更好。其中点缀着故事主角的心理独白,那是作者的小说笔法。称历史人物为同志,或许也会因此书而成为时尚。就像国内多数的“后王朔”写作,《明朝》的姿态放得很低,对于诸多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书中也不无褒贬,口锋偶尔还很激烈,但作为历史评述,行文过程中夹杂了太多余秋雨式的抒情议论;而这些,似乎又是该书卖点所在。 

有些议论应该讲究点修辞。比如作者形容陈友谅是朱元璋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悬剑典故,是说拥有无上权势,乃是一件极端危险的任务,并不特指来自某一竞争者的威胁。再有,明朝真像作者所说,是一个实行封建制的国家吗?欧洲最早的大学是巴黎大学吗?所谓“北欧海盗(应该叫维京人)”,能有机会遭遇西班牙无敌舰队吗?那可真是关公战秦琼。这些简单的知识,该书的编辑难道不会上网核对?一家出版社,至少有责任不向社会推广错误知识吧。 

作者谦逊地解释说,曾打算给书起名为《明札记》。作为一份札记,此书大有可读之处。首先它填补了我的很多知识漏洞。比如以前我不知道郑和去过麦加。此外作者对于明武宗、锦衣卫头目陆炳等人物的评述,也很别开生面,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成见。开始我觉得本书更像一部明史摘译。所谓译,就是把《明史》中的情节翻译成当代流行语,然后大功告成。但纵观全书,起伏有致的叙事节奏,完全来自作者的剪裁功夫。否则不要说六本书,就算六十本,也未必能说清“那些事儿”。 

同样因为剪裁,遗漏之处也就在所难免。比如朱元璋的籍贯,我就没在作者为他设立的档案中找到。此外,那位全身心支持朱元璋的马姑娘(就是后来的皇后吧?),到底什么身世来历?我很好奇。还有,到底什么是明教?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