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写诗,收藏,关注民间手工艺,有20多部著作出版,现在某公司从事企业文化工作。
虽然我喜欢收藏粉彩茶壶及民间家具,但遇到喜欢的书,我还是不管多贵,也要买下,出手时比买古董要大方得多。看来我更喜爱收藏书。
但我也不是藏书,因为买的书全和我的喜好与需求有关,也就是要用的书,因此,不管书的品相、版次、印数、精装与否。现如今我也买一些文学名著的老版,那也是为了一种追求。例如我收藏的有关《神曲》的书,中外版本已有近百种!
这些年下来我的藏书也有七八千册了,弄得家里到处都是书,书柜里放满了,便放在椅子上、床下、门后、桌上,家里放不下了,就放在办公室以至母亲处。
我的孩子现在也不爱看书,我也不指望传承。有人会问我:买那么多书,又看不完,有什么用?我会说:每天吃的饭就保证都能长肉吗,不还是一天三顿。谁让我好这口呢,这是一种习惯。
《新生》
(意)但丁/著
(英)Dante Gabriel/译
Pressin ye abbey toun of sayht Albans England
1930年代
如果但丁没有为我们留下有关贝亚特丽齐的爱情诗篇,就会像达芬奇没有为我们留下永恒微笑的画作《蒙娜丽莎》一样。
因为有了贝亚特丽齐的真实存在,才有了但丁的新生,当然包括《神曲》与《新生》,也才有了我们至今对爱情的向往,哪怕留存的那一点点的崇拜和寄托。
我们不但对但丁“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更对但丁所写下的这些伟大的爱情文本所折服,留传的不仅仅是精典的爱情故事,也是不朽的文学诗章。
《新生》与《神曲》在文学形成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丁在《新生》中用散文将三十一首以十四行诗为主的诗篇串联起来,构成了诗文不分的随意性,也正好说明了自传体的真实性,这种在今天带有后现代风格的文体,竞是那么早时期的作品,读来让人震惊,相信是神来之笔。
我手里有三个版本的《新生》,一是1948年上海光明书局印行的王独清译本;二是1993年上海泽文出版社的钱鸿嘉译本,三就是这本由美国朋友帮我邮购的1930年代英文原版,这本《新生》纯羊皮封面并带铜钉,封面作者像是凸起的压模工艺,里面全部为毛边的老胶版纸,书页顶部涮金,书中的水彩和木刻插图十分精美,水彩插图还印有金色。而大量的标题字为手写体的美术字。
《叶芝精选集》
傅浩/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12月
每一次阅读叶芝的诗集都会有新的喜悦,这便是名著的永恒魅力。
傅浩编译的叶芝诗集已有多个版本,此书是由他编选的最新的一个版本,而且是国内有关叶芝最全面的一个编选本。傅浩说叶芝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诗人”,也是一个很“巫”的诗人。叶芝也很推崇但丁,因为他们同样因为爱情而将诗作整成刻骨铭心的样子,也因为爱情投身革命。在他们的生命中,爱情、革命、宗教被诗歌串连在了一起。
我在一首为叶芝所感动的诗中写道:“玫瑰在一个金色的盒子里凝固/悲伤写满时间的刻度”。爱情对于叶芝早已抽象化,当做哲学观照的对象了,甚至是对爱情本身的图腾崇拜。而晚年的叶芝,对青春的渴望,对肉体的迷恋让我想起了毕加索。创造生命的持久,没有随心所欲是无法保证的。在当下我们早已不写情诗,更无情可谈的时刻,诗歌当然也正离我们远去。
难得的是此书有关叶芝的剧作和小说部分,让我们看到他对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的运用自如,这是诗人与法师之间的对抗,艺术与秘术传承的修炼,在心理学与人类学方面呈现的结果。正如他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伟大诗人不曾借用过民间传说”。
- 被侮辱与被践踏者 201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