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西藏植物志》
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著
科学出版社
1985年2月
这类书似乎在出版当时就从没有见过,可能是当时我也不会注意过。如今从中国书店旧书堆里购得,至今也没购全,还差两卷。我不明白,为啥那时出版社怎么有钱出这冷冷门的专业书。
西藏地理位置的高远,让我们这些“平原动物”无不心身向往。而那里的一切似乎也都充满了神性,当然包括植物。
书中介绍在公元753年便有藏医编著的《据悉》,记载了西藏植物209种。而1840年由旦增平措编著的《晶珠本草》便收入植物药774种,计树木类182种,草类264种,作物类40种,芳香类146种,其它142种。1902年Hemsley编著的《西藏植物志》是第一部有关西藏植物学和著作。可见最早的西藏植物志都是非汉人所著。
在本卷中,从植物目录中可以看出带“西藏”二字的植物名称竞有45条,说明西藏独有植物之丰富。在本卷中我还读到了生于海拨
《百盒 千合 万和》
马未都编著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9月
我收藏了许多画有和合二仙图饰的老茶壶,也收藏了一些老木盒。我经常督促小女儿把散乱的玩具规整起来,但我后来发现,在她大大小小的盒子(或抽屉)中,时常放有她私留的糖块和画本,原来盒子对于她还有遮蔽和掩藏的作用。
马未都在书中指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实际上都是容器的革命。而盒的开启与闭合是其存在的前提和精髓。
盒其实就是储物的容器,也就是包装,而且是属小件,大的就叫箱或柜了。从书中我发现盒在古代对于女人来说更多的是妆盒、香盒、粉盒;而对于男人来说更多的是棋盒、印泥盒、墨盒、砚盒了,当然琴盒也叫琴匣了。其实这些对于老百姓的食盒、药盒、果盒、帽盒来说,都已是奢侈品了。
而就是这些本已非常讲究的盒,又被赋予了许多繁复的工艺装饰,甚至达到了本末置换,实用功能退居二线,陈设和艺术功能上升为主,故此也才成为今日收藏的精品。
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古人奢华的物质生活与闲睱的精神时光。在盒的外壳上雕凿镶嵌的装饰纹样大多为花鸟鱼虫、青绿山水。其中我看见在一瓷盒上用青花釉里红所绘的人物,竞是一老一少闲坐树下看公鸡觅食,寓意大吉!
如今我们储物的包装大多已成为了一次性用的塑料袋。男人的文具盒干脆就彻底消失了,而女士的妆盒也是硬塑料的,就连我家的衣盒也全是从超市买的大塑料盒了,那上面装饰就是几条机械压出的线,带点颜色的地方是贴的广告。
《中国地震资料年表》
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著
科学出版社
1956年12月
这套1956的《中国地震资料表》上、下两册旧书,当时售价才12元,但如今哲人巷的店老板开口向我要了260元。
2008年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四川地震。由于我有幸以一位保险公司志愿者的身份亲临了灾区,使之也将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本书按中国行政区划分(北京、天津两市包括在河北省内,上海市包括在江苏省内)、分时间(公历、旧历)、地点、情况、来源四栏列表。所列内容经过编者的审订、考核及注释。编者治学态度严谨,考证详实可靠,可以说是一部难得的地震资料史书。虽是旧书,但资料并不过时。
在我国极丰富的文化遗产里,地震历史资料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但也积累成巨大的数量。从记录的时间来说,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里,就有公元前12年世纪“周文王八年地动”的地震记载。
中国古代地震记载多注意于切身事物的变化,如房倒屋塌。人口、牲畜的伤亡等,也注意到一些突出的自然变化,如山崩、地裂、涌水等,但语言表述缺乏科学性,有的甚至是诗意的语言,如北京1679年的大地震,便有冯溥诗句:“岂是九河复,沟裂纷多派”可能是指地裂现象。而尤侗的诗中也有“厦屋化为泥,平原裂成缝。”扬炤诗句“三门城楼倒,地裂黑水进”便是指地裂涌水的现象。
在本书四川部分,有史记记载汶川地震的共有12次之多,且大多和松潘、什邡、绵阳等地一同发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