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512
媒体观点
2011-05-12 13:18
订阅

汶川地震三周年祭

人类的灾难没有杜绝,灾害心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这意味着多灾多难的中国更要建立一个持久的灾后心理重建体系,为提高人类对灾难的心理应对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灾难让人类体验痛苦,也让人类学会生存,战胜灾难。心理重建不会让人类变得自怜,而是让人类变得更加坚强!

                                                      ——《经济观察网》

在灾后重建的这个命题下,从制度到意识,从政府到民间,在经历过大地震的击打之后,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蜕变。这其中责任意识的改进与成长或许是另一种层面上的重建。

                                                      ——《新京报》

今天的祭祀就是为了拒绝遗忘,拒绝再次失去他们。以后的纪念,目的无他,也是一遍遍证明给他们看:我们从未远离,我们一直在一起,哪怕是遇到死亡和恐惧。这是一种要被记取的承诺,人千古,人又永远在。这是我们对整座村落、整座城市、良知国民的交代。

                                                      ——《南方都市报》

国家靠近人情,权力走向人性。在废墟黯然的背景上,三年来闪烁着最为可贵的人性之光。三年后,遏止住哀痛,我们更敬畏自然,更珍惜生命。

                                                      ——《中国青年报》

我们更希望看到,从那一个个走出灾难阴影笑对未来的人的角度,发掘一些精神家园重建的经验与财富。在流连于汶川美丽的新家园时,我们还希望徜徉于汶川人的精神家园。

                                                      ——《京华时报》

在为汶川成就鼓掌的同一天,我们可以有无数个理由批评这个国家。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人21世纪的命运:轰轰烈烈崛起,匆匆忙忙补漏,不时出现精彩的几笔,却有数不清的小辫可以被捉住。

                                                      ——《环球时报》

比家园重建更持久的是心理重建。每个人应对灾难记忆的方式或许不同,但当汶川大地震由个人记忆凝成国家记忆之后,如何让阳光驱散深藏的阴霾,如何从各个层面去消除它的负面影响,仍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武汉晚报》

醉驾不一定入刑

法律的施行,如果无法实现一律平等的主体承担,而是存在区别对待的可能,则一定是对法治精神本身的叛离,这也是公众在“醉驾入刑”问题上的最大纠结。

                                                      ——《南方都市报》

法律自身的问题并不能用意见或其他解释等弹性方式掩盖。在法律重新修订之前,不得有超越法律文本的阐释,法律只能在重新修订中完善。即便现有法律呈现出问题,亦是对未来审慎立法的警醒。这是法律的理性,法律因此而具有威严。

                                                      ——《长江日报》

想象一下,如果一些基层法院果真按照张军副院长的这番话来处理醉驾案,罪与非罪之间将有多大的自由操作空间,换句话说,权力会有多大的寻租空间———很简单,所谓“危害社会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很多时候只是凭审判者一言而决。

                                                      ——《齐鲁晚报》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醉驾入刑不在于给醉驾司机多重的刑罚,而在于使每一个醉驾者能受到一视同仁的处罚。

                                                      ——《人民日报》

立法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在立法时,可以畅所欲言,但是,法律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司法者无权对法律作出超越法律的扩大解释,否则就是法官立法,破坏了立法与司法的边界。

                                                      ——《新闻晨报》

法谚云:法无定法,则无法。最高法固然可从司法谨慎的角度,强调刑法原则。但民众更担心,用逝者的鲜血和生者的呐喊换来的醉驾入刑,被这项原则“虚化”成一纸空文。

                                                      ——《东方早报》

高晓松醉驾

在网络舆论发达的环境下,人人手握一把榔头,到处找钉子敲,昨天你把别人当钉子敲得起劲,焉知今天你不被敲?所以,应做的是督促、完善实现正义的渠道,而不是干涉个案。

                                                      ——《东方早报》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但是,这绝大多数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不承认本国公民第二次加入的国籍,惟有中国政府主动放弃自己作为祖国政府的特有权利,同时要求公民放弃保留祖国国籍的天赋权利。我们就是用这种自宫的方式,把世界上数千万中国人变成了中国裔。

                                                      ——《中国青年网》

路桥收费

大凡赚钱的行业,往往都有政府部门的影子,或是政府直接参与买卖,或是给予企业垄断特权,让其有独占优势,或是给企业以政策优惠。

                                                      ——《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样一个垄断行业,可以采用约谈、征暴利税等手段进行控制,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动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预。相信上海能做到的“大降价”,很多地方也都有能力做到,关键就是看地方政府的诚意。

                                                      ——《新京报》

本应成为政府责任的交通服务却泛滥为各地盈利的手段,旨在疏浚经济发展筋脉的公路桥梁,却成为推高物流成本和制约经济活力的瓶颈,这种讽刺十足的异化现象警醒我们:是到了该反思乃至终结“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的时候了。

                                                      ——《广州日报》

如此蛮横的割据,道理只有一个,现在的路桥,实际上成了地方政府的印钞机,……路桥公司,成为地方国企中利润率最高的部分。而且挣钱相当容易,只消在路上按一个卡子就行,没有风险,甚至都没有什么成本。谁敢闯关不缴费,立马会受到严惩。事实上,收费的不是路桥公司,而是地方政府的权力。

                                                      ——《南方都市报》

民意已过河,收费还在路桥上。民意对收费路桥很有意见,期待着“免费时代”的来临。去收费化的高速公路,才会让现代物流变得快捷,载民生进入“高速路”。

                                                      ——《南方都市报》

建筑短命

如果说在上个世纪某个狂热的年代,“破四旧”的狂风暴雨将一些传统建筑人为摧毁是无知者无畏的话,那么,如今的毁旧建新,恐怕就是在跨越式发展、几年大变样、建设一流城市之类的口号支撑之下,自以为是的“有知者无畏”了。

                                                      ——《中国青年报》

拯救短命建筑的“要义”在于从源头入手——“把权力关进笼子”。只要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引入强有力的公共监督,城市规划短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政绩工程乃至豆腐渣工程等建筑短命的“痼疾”,都会不治而愈。

                                                      ——《重庆时报》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昏招和臭棋。要想根绝短命建筑,就得终结错误的算账方式,就得遏制官员的胡折腾和乱作为,就得让公众参与到重大项目的决策之中,让民意的力量驱动地方发展。

                                                       ——《北京青年报》

小贩杀城管案

只要不是伤害司法公正,舆论对小贩刺死城管案的关注,也就是正当的,而有关方面,也应该对舆论所关注的焦点—此案审理中是否体现了程序正义的问题,予以回应。

                                                       ——《时代周报》

夏俊峰作为千万个小贩的一员,不过是被侮辱与损害的一盘散沙。于是,夏俊峰在关键事实的认定仍疑云密布的情况下,被终审判决死刑,且被判赔偿受害者家属65.9万元——— 而不久前性质恶劣得多的药家鑫案,一审判决不过赔偿4.5万元。难道城管的生命就比清洁工的生命昂贵那么多?

                                                       ——《南方都市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