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中国重汽 曼推新品牌
耿慧丽
2011-04-30 00:23
订阅
耿慧丽

长期以来,曼、奔驰、沃尔沃等国际商用车巨头一直想分享中国重卡市场高速增长的盛宴。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曼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打开中国市场乃至其他新兴市场的钥匙。

前不久,曼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乔治·帕赫塔·莱赫芬与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共同揭晓了中国重汽与曼公司合作开发的卡车新品牌。

新品牌面向国际市场采用SITRAK品牌,面向中国本土市场则采用汕德卡。新品牌卡车将通过中国重汽的现有营销网络在国内市场销售,在海外市场除了利用中国重汽现有的营销网络外,还将结合曼公司的强大成熟营销网络推广新产品和新品牌。

“新品牌将和曼品牌的重卡形成补充。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用户会觉得曼品牌的重卡太高端,新品牌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更多的客户。”帕赫塔表示。

曼公司和中国重汽期望,到2018年,汕德卡的年销量可达20万台,其中在中国销售16万台。

在推出新品牌的同时,曼与中国重汽也发布了新品牌的首个产品——汕德卡T7H。T7H将于2011年12月在济南投产,2012年上半年正式在国内市场销售,海外销售则将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

2009年,曼向中国重汽投资5.6亿欧元,持有中国重汽25%股份;同时就技术转让与中国重汽签署了技术引进许可协议。不到两年,双方就共同推出了面向新兴市场的品牌与产品,创造了 速度奇迹。

这也是竞争环境使然。中国重卡市场俨然已经进入格局调整阶段,中外品牌均已开始排兵布阵。中国重卡市场的规模,已经从2005年的23万辆,发展到2010年的超过100万辆。业界的共识是,随着我国排放标准升级以及用户趋于成熟,市场对使用寿命长、油耗低的中高端重卡需求将明显提升,中高端重卡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曼与中国重汽牵手之前,奔驰与北汽福田合资,之后,则有纳威司达联手江淮。此外还有上汽依维柯、集瑞重卡等快速占位者,东风、一汽等重卡优势企业也纷纷推出大吨位的产品,向中高端市场突破。

曼预计,10年后,中国的重卡市场,中高端产品的比例将由现在的10%左右提升到50%以上。

帕赫塔介绍,对于新品牌的运作,在中国市场,则由中国重汽主导,借用重汽已有的营销网络,市场营销也由重汽负责。

之所以进行“曼负责技术与质量控制、重汽负责市场营销”的分工,帕赫塔表示,这是为了让双方做自己擅长的事,“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曼没有太多经验,而中国重汽有很好的市场经验,我们充分相信他们的市场管理与营销能力”。

马纯济也表示,新品牌走向海外市场将采取避开双方优势市场的原则,比如曼在巴西已建立子公司,东南亚、东欧等地则是重汽的优势市场,新品牌就在这些市场之外重点开拓。

在中国重汽的规划中,这既是一个适应中国重卡市场向中高端发展的新品牌,也将是中国重汽走向海外市场的得力助手,借助曼成熟的海外营销网络与金字招牌,重汽今后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可以少走弯路,面临的阻力也将大大减少。

在曼全球商用车的规划中,这个新品牌既是抓住中国重卡市场增长机遇的重要棋子,也将为曼开拓其他新兴市场提供经验。

“我们也看到中国客车行业也发展得很好,我们也在研究进入的机会。如果发展中国合作伙伴,我们也会优先考虑中国重汽。”帕赫塔说。

联手中国重汽 曼推新品牌

耿慧丽

517

2011-05-02

耿慧丽

长期以来,曼、奔驰、沃尔沃等国际商用车巨头一直想分享中国重卡市场高速增长的盛宴。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曼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打开中国市场乃至其他新兴市场的钥匙。

前不久,曼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乔治·帕赫塔·莱赫芬与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共同揭晓了中国重汽与曼公司合作开发的卡车新品牌。

新品牌面向国际市场采用SITRAK品牌,面向中国本土市场则采用汕德卡。新品牌卡车将通过中国重汽的现有营销网络在国内市场销售,在海外市场除了利用中国重汽现有的营销网络外,还将结合曼公司的强大成熟营销网络推广新产品和新品牌。

“新品牌将和曼品牌的重卡形成补充。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用户会觉得曼品牌的重卡太高端,新品牌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更多的客户。”帕赫塔表示。

曼公司和中国重汽期望,到2018年,汕德卡的年销量可达20万台,其中在中国销售16万台。

在推出新品牌的同时,曼与中国重汽也发布了新品牌的首个产品——汕德卡T7H。T7H将于2011年12月在济南投产,2012年上半年正式在国内市场销售,海外销售则将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

2009年,曼向中国重汽投资5.6亿欧元,持有中国重汽25%股份;同时就技术转让与中国重汽签署了技术引进许可协议。不到两年,双方就共同推出了面向新兴市场的品牌与产品,创造了 速度奇迹。

这也是竞争环境使然。中国重卡市场俨然已经进入格局调整阶段,中外品牌均已开始排兵布阵。中国重卡市场的规模,已经从2005年的23万辆,发展到2010年的超过100万辆。业界的共识是,随着我国排放标准升级以及用户趋于成熟,市场对使用寿命长、油耗低的中高端重卡需求将明显提升,中高端重卡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曼与中国重汽牵手之前,奔驰与北汽福田合资,之后,则有纳威司达联手江淮。此外还有上汽依维柯、集瑞重卡等快速占位者,东风、一汽等重卡优势企业也纷纷推出大吨位的产品,向中高端市场突破。

曼预计,10年后,中国的重卡市场,中高端产品的比例将由现在的10%左右提升到50%以上。

帕赫塔介绍,对于新品牌的运作,在中国市场,则由中国重汽主导,借用重汽已有的营销网络,市场营销也由重汽负责。

之所以进行“曼负责技术与质量控制、重汽负责市场营销”的分工,帕赫塔表示,这是为了让双方做自己擅长的事,“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曼没有太多经验,而中国重汽有很好的市场经验,我们充分相信他们的市场管理与营销能力”。

马纯济也表示,新品牌走向海外市场将采取避开双方优势市场的原则,比如曼在巴西已建立子公司,东南亚、东欧等地则是重汽的优势市场,新品牌就在这些市场之外重点开拓。

在中国重汽的规划中,这既是一个适应中国重卡市场向中高端发展的新品牌,也将是中国重汽走向海外市场的得力助手,借助曼成熟的海外营销网络与金字招牌,重汽今后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可以少走弯路,面临的阻力也将大大减少。

在曼全球商用车的规划中,这个新品牌既是抓住中国重卡市场增长机遇的重要棋子,也将为曼开拓其他新兴市场提供经验。

“我们也看到中国客车行业也发展得很好,我们也在研究进入的机会。如果发展中国合作伙伴,我们也会优先考虑中国重汽。”帕赫塔说。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