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外资集体减持战投荣光时代远去(3)
程志云
08:45
2010-03-27
订阅
 1  |  2  |  3 

荣光时代离去

在国内银行业内的人士看来,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撤退并不仅仅是短期获利了结的问题。

“境外股东的撤退一方面是为了拿回大笔的现金,但更重要的是,几年下来,这些战略投资者的特殊身份没能帮助他们在中国市场攫取更大的蛋糕。”一位中国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曾几何时,这些外资银行曾经被中国同行奉为“教父”。其严谨的公司治理结构、目眩的金融技术以及丰厚的工资都是中国同行们羡慕的对象。

史晨昱告诉记者,2004年进行中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当时的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政府决定改变以往那种对国有银行财务援助的方式。因为机制没有改变,往往救助几年之后不良贷款继续大规模出现。

2004年8月,交通银行率先引入汇丰银行,让出19.9%的股份。

“当时引入外资的考虑有三个。其一,外资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从外部督促商业银行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流程和风险控制手段;其次,便于引入西方先进的金融创新工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帮助大型银行在海外上市,取得合理定价。”史晨昱说。

2005年6月17日,建行和美国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分段对建行进行投资。首期买入了不到9%的股份。第二阶段将在建行海外IPO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未来数年美国银行还可增持建设银行股份至19.9%,美国银行最终峰值持有建行19.13%的股份。

2005年8月18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联合李嘉诚的私人基金和美林国际,以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

高盛参股工商银行虽然一波三折,但2006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高盛投资团最终以37.8亿美元入股工行8.45%的股份。

五大国有银行,除了农业银行外,全都顺利引进战略投资者,这在当时被视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崭新阶段。同时伴随的还有行业内外隐隐的不安,“贱卖论”、“外资入侵”、“东欧金融业的警示”等等都在考验着中国银行业。

当时,不少学者认为,相比有几百年经验的外资银行而言,国内的银行业还远未成熟,让战投入股国内大行无异于引狼入室。未来看这会成为欧美银行业大举占领中国金融市场的第一步。

然而,时至今日,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当初对外资银行那种又敬又怕的感觉正在改变。而随着国有银行的顺利海外上市,解禁期后的不少外资战略投资者并没有出现想象的局面,他们更多选择获利了结。

潮水退去。外资战略投资者的荣光时代在渐渐成熟的中国银行业面前,正在渐行渐远。就在2009年初战投退出最凶猛的时候,时任中国银行副行长的朱民的表态颇为耐人寻味。他说,在过去几年的合作过程中中行已经学到了很多技术和经验,没有他们,中行一样能做得很好。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