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症”暗袭银行 中小银行触及监管红线(1)
程志云
07:39
2010-04-22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程志云“缺血症”正在威胁国内商业银行。

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中国第一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58万亿元。最严重的3月份少增了约8799亿元。

存款的少增已经限制了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发放贷款的脚步。据悉,3月底,不少中小银行的存贷比已接近75%的监管红线。

让金融专家们更担心的是,由于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和存款增量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如果存款持续分流,加上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则很可能会引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缺血症”的威胁

3月的最后一天,同业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上利息冲高到万分之一。

“这一利率已经超过了基金公司货币基金产品给同业的存款利率,没有任何风险的银行存款竟然比基金公司有风险的产品回报率还高。”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感叹。

同业市场利息冲高的背后,是银行受到“缺血症”的威胁。

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58万亿元,最严重的是今年3月份,比去年同期少增了约8799亿元。

商业银行存款增速在放缓,但中长期信贷节奏却在加快。

央行数据显示,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07亿元,同比少增1.38万亿元。但与去年不同的是,2010年一季度贷款结构中中长期贷款比例猛增。

“今年在总量控制下,各个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营压力下,一开始就置换出大量票据,来换取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指出。

数据显示,一季度票据融资余额累计下降62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43万亿元,整个贷款构成中,票据余额占比降至接近4%的低水平,而中长期贷款比重则接近60%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3月份最为明显,票据融资减少2690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则增加了约6690亿元。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一方面是源于2009年的惯性。2009年集中上马了大批长期项目,一般有2-3年建设期,去年已投放了第一期资金,今年仍须继续投放。而另一方面,信贷紧缩预期也促使企业提前申请中长贷。

存款放缓和贷款加速导致不少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接近红线,股份制银行尤为严重。

根据3月份数据显示,全国金融机构合计本外币存贷比达到66.8%,其中大型银行中交通银行最高达到69%,而股份制银行除了恒丰银行和渤海银行本外币存贷比接近70%之外,多数银行都超过了70%。兴业银行一季度末本外币存贷比为79.55%,已经超过监管红线,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亦十分接近红线。

流动性隐忧

“如果存款持续分流,未来很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副处长史晨昱告诉本报,由于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量主要是中长期贷款,而存款多为短期存款,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

所谓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为负债增加,或者资产减少,银行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而面临的风险。如果银行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银行面临的资产风险就会加大。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就不断上升。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测算,在2009年 6月份此比例超过了50%,2009年12月份达到了55%;而今年3月份末,中长期贷款占比升至了59%的历史高位。

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4万亿配套的主力,中长期占比均超过60%。股份制情况也在50%左右。

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减少引发的存款活期化,将造成银行可贷资金数量下降,也使得银行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恶化。林松立预测,在全年信贷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全年中长期贷款占比将会升至惊人的 62.5%,信贷结构面临继续恶化的困境。

“无论何种原因,中长贷占比的持续攀升,意味着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积累。”鲁政委指出,这与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提出的今年中长贷在新增信贷中的占比要“回归往年平均值、低于 2009年水平”的导向存在偏差。

上述问题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早在2009年9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根据《指引》,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资产负债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等。

“对于银行流动性情况,银监会都是要求我们按周来上报的。除此以外,银监会定期都会要求各地银监局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告诉本报。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告诉本报,监管层已经要求调控贷款节奏,从3月份开始,各家商业银行已经放慢了信贷速度。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银行的揽储大战正在上演。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