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外管局外储数据差异之谜(1)
欧阳晓红
07:09
2010-06-14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6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 “外管局”)公布了其2009年的年报,外管局这是第一次公布其年报,由其管理的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下称“外储”)也向世人“撩”开其面纱。

外储的变化情况也越来越清楚地得以呈现。数据显示,外管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 (不含估值变动等因素)显示,一季度中国外储增加了96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

但是,本报发现这与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公布的一季度外储增加额为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的数据,差距较大。外管局和央行分别公布的外储数据,二者相差481亿美元之巨。

实际上,外管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体现的外汇储备资产仅仅记录的是外储交易变动的数据,这在今年一季度为960亿美元。央行公布的总的外汇增加额的数据仅为479亿美元,这清楚地显示,包括汇率损益等非交易层面的外汇增加额为负的481亿美元。

分析人士告诉本报,美元汇率的上涨与下行正在越来越大的影响到外储增加额。首季因估值等综合因素,外储“缩水”了481亿美元,在美元升值的背景之下,可能欧元和其他外币的贬值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数据背后反映了国际汇率变动对中国外汇储备增加额的影响越来越大,数据背后还连接着“热钱”的踪迹。

外储增减额的秘密

从外管局一季度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一季度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为顺差927亿美元,这与外管局国际收支平衡表里的外储增加额颇为接近。

西部证券宏观分析师刘彦召对此曾表示,一季度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如此之大,可能与热钱流入有关。因为一季度是人民币升值预期最热的时候,境外资金有套利的动机。因为统计中的银行客户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企业,因此很难具体区分其用途。

但外管局的一位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银行代客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其客户间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银行代客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的确是引起我国外储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储的增减额。”近日,外管局有关人士表示。

这位外管局人士表示,引起外储增减额变化的还有估值因素、以及外汇指定银行为自身办理的结售汇和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变动等。

为何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外储数据远远大于实际的外储增加额呢?这481亿美元又去了哪儿?

汇率的变化往往是影响外储增加额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一位接近外管局的人士称,今年美元汇率进入升值通道,以欧元为主的非美货币普遍震荡下行,因此以美元计价的外储一篮子货币资产中,美元兑换其他货币(欧元、日元等)的结果是外储资产的减值。因此这481亿美元是外储交易行为之外的净减值。

其实从2009年的外储年报中也能看出端倪。去年年末我国外储资产余额为23992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但其中仅仅把交易净增的3821亿美元计入了国际手机平衡表中的外汇资产变动一栏。那么,还有710亿美元的外储资产增加额,由于是受国际汇率和价格(货币估值因素)等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这一部分并不是交易引起的外储增加额。这710亿美元最终被计入了2009年末的国际投资头寸表中。

其实自今年起,外管局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汇储备资产记录方法进行调整,即从以往记录外汇储备年度余额变动数据,变为记录外汇储备资产的交易变动数据。因此,今年一季度央行公布的外储增加额实质上是交易增加额和非交易增加的总数。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