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国资新政的屠氏烙印(3)
新政两年半
2007年12月,屠光绍从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位置上调任上海市副市长,至今已两年半。
“五十岁刚出头的屠光绍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全局视野。”一位与屠光绍有过不少工作接触的人士告诉本报,在中央部委工作过虽然也是其在上海开展金融工作得心应手的原因之一,但其专业化、市场化及规范化的特点才是屠光绍盘活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棋局的关键。
“上海有一个大的弱点就是实力强大的金融企业不多。”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曾对外界表示,“上海从2007年开始也就有了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设想,希望对市属的金融机构和股权加以整合,打造出立足于上海的强大的金融企业。我认为真正的金融控股应该是平安集团这种模式:即只有一个上市公司,由这个上市公司绝对控股旗下所有的金融企业。”
方星海所认同的平安模式是完全通过市场化逐渐“打拼”出来的。在接近上海市政府的那位人士看来,这也是屠光绍对上海金融国资改革的意图。
2009年10月13日,当年初成立的上海市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召开成立以来的首次工作会议,并向各市属金融国企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试行办法》。
这支由屠光绍亲自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为其推行 “新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而《试行办法》也指明了市金融办将受托履行金融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职责,即是强化了金融办的实际权力,成为屠光绍对金融国资改革的执行者。
“算上现在的金融国资国企干部公开选聘制度,可以明显感觉到屠光绍对上海金融国资的改革正在一步步推进”。而在众多上海金融领域人士的眼中,屠光绍的金融“新政”除了一些具体文件之外,核心的精神在于抛弃行政手段、吸收外部资源和依靠市场力量。
而在此影响下,上海金融国资国企也在这两年半里,越来越多地进行着市场化的整合。
相关新闻
- 传铃木将参股上海大众 2010-07-23
- [早评]管理层强调新投资点首选西部 2010-07-23
- 周天勇: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 2010-07-22
- 【报摘】日企欧姆龙在华工厂发生罢工、大连港输油管爆炸或因第三方操作不当 2010-07-22
- 专家称工资倍增计划未列入收入分配改革草案 201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