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鼠仓风波未止:证监会已掌握部分证据(2)
1 | 2 |
基金业扩容背后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基金经理靠利益太近,权力滋生腐败,基金经理权力过大不可避免。听说有基金经理去年在外面捞了8000万元,几亿的个人'老鼠仓'。"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同时,基民追逐短期利润、没有风险意识也是潜在的风险之一。
“现在基金还赚钱,很多问题都被掩盖,如果基金业不赚钱,可能所有的问题会被引爆。”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
实际上,基金业高位运作的风险在加大,2006年第一季度,在183只股票型共同基金中,只有9只基金的表现好于沪深300指数。
“如果市场出现较长时间大幅调整,新入市的基民发生较长时间亏损,市场肯定要为此事件找一个出气口,将怨气归结到基金‘老鼠仓’上。”市场人士认为。
在一家网站对投资者进行的调查中,有50%-70%被调查者认为“老鼠仓”会影响到他们对基金公司和基金行业的信心,这些信心一旦持续受打击,基民可能会持续、大规模赎回基金,这不仅造成整个基金业发展滞后,也引发整个证券市场流动性紧缩,发生崩盘危机。
防患
“这在美国也有,只要有市场存在,就会有‘老鼠仓’存在。”鹏华基金总裁孙煜扬说。
但如何对“老鼠仓”控制成为世界级难题。虽然证监会控制基金经理亲戚和家人的股票投资账户,“但这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孙煜扬说。
“关键是内部控制和管理。”深圳一家老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说,好的工作平台,工作环境更重要,“投资范围和比例涨跌幅超过多少幅度要严格控制,交易和下单隔绝。”
另外,要增加做坏事的成本,加大处罚的力度。“香港制度并没有内地严格,但出事后基金经理职业生涯完蛋,以后很难生存,对收入相对较高的基金经理来说没必要去冒险。”在香港和内地都担任过基金经理的一位人士说,“目前国内基金公司仍然没有真正市场化,如果市场竞争残酷,大家自然会考虑声誉问题。”
“公募基金行业就是处罚不力,对于目前的事件,大家普遍认为最多只是内部批评。”深圳一位券商行业基金研究员说。
也有一些基金人士建议,堵不如疏,让基金公司所有人员的账户信息公开、透明,实时或定期披露其个人投资记录的资料。比如允许基金经理购买自己的基金,但是买卖都要提前发公告,由公众、投资者、监管层共同监督。
1 | 2 |

- · 民政部回应"8成地震捐款可能流入政府财政" | 2009-08-13
- · 商务部: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未造成实质伤害 | 2009-08-12
- · 联通100亿采购500万部iPhone | 2009-08-12
- · 营业部观察日记二:五连阴后散户看股 | 2009-08-11
- · 交通银行研究部:物价触底回升态势显现 | 200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