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4-22
段寅燕 欧阳晓红
订阅

千亿健康险市场:外资已吹“集结号”中资还在困境中

网络版专稿 记者 段寅燕 欧阳晓红  国际健康险巨头不约而同地吹响了“集结号”,目标是瓜分中国健康险市场这块千亿元的大蛋糕。最近,美国安森保险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一个德国健康巨头DKV筹备建立医院网络,瑞士再保险成立北京鹏瑞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三者在中国形成了对峙格局。 

外资纷至沓来、动作频频之际,本土健康公司却饥肠漉漉,仍处在困境中。 

外资“集结号”

美国四大健康险公司为服务中国市场而成立的合资公司“WPMI号”可谓后来者居上,在中国健康险市场刮起一阵旋风。 

4月6日,北京东方君悦酒店接待了一个代号为“WPMI”的美国特别旅行团,从未来过中国的9名成员分别是美国四大健康险公司的总裁及副总裁。 

四家公司分别是:Well Point公司,在美国拥有超过3500万被保险人,是全美商业被保险人最多的公司;Premera蓝十字公司;爱达荷州蓝十字公司;Combined Benefits Management公司。WPMI的合作

当于在全美为超过3700万被保险人服务,并获得大约660亿美元的收益。 

WPMI近一周的“中国之旅”日程安排紧凑。抵京翌日上午造访中国保监会;下午与中国媒体记者见面宣布WellPoint之子公司——美国安森保险有限公司在京设立代表处及WPMI将在上海建立名为康众(上海)企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管理公司,从事健康管理服务;晚上在人民大会堂设晚宴。4月8日上午走访中国卫生部门;下午在北京组织“国际医疗保障管理高层研讨会”,邀请卫生部、保监会、北京各大三甲医院、从事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人士碰头。4月9日赴沪,专程拜会上海副市长及上海保监局等政府部门。 

WPMI成员中的Premera蓝十字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ubby Barlow说,“这是一个最佳的时机。” 

相对WPMI这个中国市场新人,德国DKV专业健康险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十年。作为中国首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的外资股东,近日DKV宣布今年人保健康的保费目标是40亿人民币,将18家分公司扩充至30家。DKV董事长Dibbern表示人保健康已经进入收获期,DKV在中国的商业目的肯定能达到,因此将进一步追加投资,并且继续与人保集团紧密合作。 

此前,瑞士再保险公司宣布成立第三方管理公司——北京鹏瑞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为保险公司、医院、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相关资讯服务。 

另一家早在2001年就进入中国健康险市场的英国健康险公司保柏,则宣布已与中国医院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希望能在今年年底建立一家拥有50%股份的合资公司。 

DKV预测,以每年15%的保费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中国健康险保费有望达到2007年之三倍并突破1200亿元,而这个增速是全球健康险市场的2.5倍。人保健康2007年底总保费26亿元,增长了300%,这也正是中国健康险市场巨大潜力的缩影和DKV继续投资中国健康险市场的原因。 

据最新一份瑞士再保险《sigma》研究报告估计,2007 年中国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超过10000 亿人民币(约合 1370 亿美元),其中有 52% 的支出是由家庭直接支付,而商业医疗保险仅支付了不到 6%。这意味着市场潜在的商机达4,890 亿人民币(约合 670 亿美元)。 

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加速,以及众多疾病的困扰使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此时把国际经验带入中国市场亦正当其时。 

Well Point公司总裁安吉拉·布拉莉(Angela Braly)认为,中国健康险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而正在进行中的医改将使得这个市场更加开放。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道出了外资健康险公司心里的盘算:“中国有3000至5000万金融资产超百万美元的人群,高端市场是外资公司的目标。” 

中资苦寻出路

与外资奋力进军相比,本土健康公司仍处在困境中。 

保监会网站的数据显示,去年健康险市场的总保费约384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人身险总量的7.6%,而这个数字近几年都在8%上下徘徊。 

去年,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总保费约为26.2亿元,约占整体健康险总保费的6.7%。其中“国字头”背景的人保健康保费约为26.05亿元,其余三家商业健康险公司,平安健康、昆仑健康、瑞福德健康总保费仅2417万元。 

昆仑健康的总裁林瑶珉说,专业健康险是纯消费型和保障型的产品,而市场上充斥着理财型的产品,消费理念已经是非保障而要理财,这对健康险公司是种制约。“我们现在很困难,根本吃不饱。” 

目前中国健康保险的现状是由专业健康险公司、寿险公司、财险公司共同经营。综合型保险公司往往将健康险作为附加险种销售甚至赠送,所以健康险保费的九成以上都是由综合性保险公司获得,单一的健康险种很难销售,专业健康险公司显然陷入了尴尬境地。 

而这种尴尬与中国医疗制度也不无关系。郝演苏教授解释:“有能力买健康保险的人宁愿每年做昂贵的体检也不愿买保险,对他们来讲医疗成本太低——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使得医疗服务市场吃大锅饭,全是经济舱。如果有头等舱就会有保险的需求,高端客户需要用商业保险来转嫁风险,所以医疗改革应形成分层的就医制度。” 

郝教授认为,健康保险公司最大的突破就是跳出保险,做健康管理。“发挥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的功能,像打理资产一样打理健康。”  

这正与外资公司的棋路——来中国做健康管理,不谋而合。 

鹏瑞第三方的首席执行官傅志国认为,健康管理可以同所有利益相关方建立联系。比如可以帮助客户降低保费,可以帮助医院更有保障的结算费用,扩大医院的患者基础,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的把握成本,还可以帮政府、企业代管、经办医疗保险的资金等。 

不过,利益相关方之间也存在冲突,郝教授指出,我国的医疗体制没有控制机制,若保险公司或第三方管理公司与医院没有股权关系只是松散合作,则会利益相悖。“健康管理服务帮客户降低医疗费用开支,而医院希望开支多,小病大看,而现在体制不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医疗机构。” 

对此,Well Point公司首席医药官Samuel Nussbaum博士认为,这需要保险公司或第三方管理公司与合作医院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医生帮助患者节省费用,并且与医院分享公司盈利。 

郝教授认为,一个新兴市场的高端市场一般由外资开发,外资健康险公司的进入会给中国医疗保险市场带来新的冲击波,而中资保险公司会用灵敏的嗅觉发现更大的市场——中端需求。“短期内,中国公司会打高端企业牌,因为中国的保险公司有很好的企业资源。”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