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热? 30家内地消费股蜂拥赴港IPO(1)
经济观察网讯 如果说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内地银行股独领了2006年香港IPO无限风光,那么,2007年香港资本市场IPO的主角,无疑将让位给“她”———消费品类企业。
今天,内地第一女鞋品牌百丽国际在港正式挂牌。招股阶段,百丽国际即轻松超越工商银行,创下4380亿港元“冻结资金王”纪录。如行使超额配售权,百丽国际将以523.5亿港元的总市值,问鼎港股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此前,以普通住宅开发为主的华南开发商碧桂园也创下了10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人认购的纪录。
年初至今,已经在港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内地消费类新股已逾30家,相当于去年全年在港IPO全部内地企业总数的一半。市场人士以“万人空巷”形容2007年以来愈炒愈热的内地消费股认购潮。
究竟是什么令投资者的目光神奇而迅速地从重工业、金融业转而青睐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消费类市场?这种近乎疯狂的追逐背后,又有怎样的宏观背景和亦喜亦忧的未来?
现状:惊喜不断
根据本报的粗略统计,从年初开始,包括汇源果汁、银泰百货、味千拉面、百丽鞋业等在内的近十家内地消费品类企业已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另外,包括湖南太子奶、好孩子童车、安踏运动鞋在内的近二十家消费品类企业正式或非正式公布了在以香港为主的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意图。
据此估计,2007年有可能在港成功上市的内地消费品类企业将超过30家,而这一数字并不包括下半年还可能陆续浮出水面的上市企业。与这一数字形成对比的是,2006年,内地所有行业在港上市的企业总数是61家。
一直以来,以低成本、低门槛、低收益率为特征的消费品类企业并不在资本市场的宠爱范围内。相反,以高科技、高收益率,甚至垄断性为代表的电信、能源、金融、制造等行业,则持续吸引着投资人的目光。但是,这一局面在2007年这个看似普通的年份开始悄然改变。
2月23日,就在2007年农历新年之际,香港传来消息,内地最大的纯果汁生产商汇源果汁成功在港上市,首日大涨66%,成为年初以来香港最大IPO和历年来香港股市冻结资金第五大新股。
然而,惊喜才刚刚开始。4月20日,以郊区住宅开发闻名华南的民营开发商碧桂园在港上市。冻结资金3330亿港元,共有68万港人申购,相当于每10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人申购了碧桂园股票。行使绿鞋期权后,碧桂园市值超过了860亿港元,创内地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的最大规模。

- · 威创视讯IPO首发获通过 | 2009-08-11
- · 人民币债券香港受投资者热捧 | 2009-08-08
- · 重启IPO 尹明善望与国企“结缘” | 2009-08-07
- · 传涉嫌证券欺诈 黄光裕资产被香港法院冻结 | 2009-08-07
- · 力帆IPO重启 尹明善望与国企“结缘” | 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