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热? 30家内地消费股蜂拥赴港IPO(3)
根据各公司的招股文件,碧桂园2007年预期市盈率为21倍。百丽国际即使考虑到销售额增长迅速,其年复合增长率达35%,2007年市盈率也可能达到35倍至39倍。市盈率预估最高的是汇源果汁和银泰百货,其中汇源果汁达到37.5倍至45.6倍,银泰百货2006年市盈率则由原先的35倍至45倍调升为38倍至47倍。
“尽管一些发展前景很好的公司即使当前的市盈率较高,投资者也愿意去购买,但这样的高市盈率和高股价并行,同样引来了市场人士的质疑。”业内人士称。
虽然投资者看好内地消费市场的升级与扩张,但从政策启动到市场实现,仍然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比如农村消费市场的大幅增长,起码在目前我们还没有切实看到。而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实力,需要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进程、产业梯度转移等多个宏观经济层面着手。”专家表示,这些漫长而艰巨的经济任务,并非朝夕间促成。“股市投资者对于未来前景的简单乐观和过度乐观,都是刺激非理性投资的杀手。”
与香港投资者热情过度相对应的,是内地企业寻求海外上市的热情同样过剩。
几乎无一例外,内地消费类企业上市的背后都有机构投资者的提前运作。比如,百丽国际引入摩根士丹利旗下两家基金公司和鼎辉投资旗下CDH Retail Limited,银泰百货引入美国华平,汇源果汁引入达能等。
“机构投资者先在公司上市前入股,然后推动企业海外上市,再退出获益。这是机构投资者普遍使用的投资逻辑。而内地消费品企业需要将核心注意力集中在实体经营上,不要轻易转移至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一家曾经推动蒙牛香港上市的律师事务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导致消费品企业一夜间蜂拥香港的原因,除了香港资本市场本身的有利因素外,还有内地企业的跟风思想。“看到蒙牛乳业在香港获得的空前成功,大量消费品企业开始梦想复制蒙牛神话。”上述律师称。
与企业跟风潮有关的,是内地某些地方政府的跟风思想。“现在,一个地方出几家海外上市公司,已经是彰显当地政府业绩的很好方式。为此,地方政府推动当地企业海外上市,可谓不遗余力。”福建鞋类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福建有一个以“鞋都”著称的城市,当地政府公开表示,一家鞋类公司海外上市,即可获得几百万的政府奖励。“一些家族企业甚至对海外上市一无所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公开宣布,将有十五家鞋类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实现海外上市。
对于消费品类企业的最终发展趋势,瑞士银行一位董事经理分析认为,目前,以蒙牛等为代表的民企红筹已经成为红筹市场重要的第三股力量,由于这类企业的核心消费群在内地,在红筹回归的大趋势下,这些消费品类企业也将最终走回内地。“A股市场强大的投资关注度,将为其品牌宣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蒙牛相关人士表示,虽然目前蒙牛没有回归A股的计划,但不否认回归的可能。(作者:于兵兵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威创视讯IPO首发获通过 | 2009-08-11
- · 人民币债券香港受投资者热捧 | 2009-08-08
- · 重启IPO 尹明善望与国企“结缘” | 2009-08-07
- · 传涉嫌证券欺诈 黄光裕资产被香港法院冻结 | 2009-08-07
- · 力帆IPO重启 尹明善望与国企“结缘” | 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