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文荣的百年沙钢(2)
二
2002年,正值国家“十五计划”,钢铁限产,沙钢以16亿元买下欧洲老牌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旗下的霍施钢铁公司,当这座位于德国的工厂被拆卸、打包,整体搬到中国张家港锦丰镇时,舆论四起。人们出于各种目的认为,这个民营钢铁企业是从国外买了一堆破铜烂铁回来。
同时,国内风险也随之而来。霍施钢厂的改造项目,占地上千亩,沙钢前后投入达150亿元,计划建成650万吨的热卷板生产线。但是,直到2003年底,沙钢的这一项目,仅取得原国务院经贸委的批准,还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大家不由担心新项目前途未卜。因为,到了2004年的春天,正遭遇江苏铁本钢铁的新厂非法占地事件轰动一时,被国务院查处,并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标志事件。
但是,发改委相关人士在赴沙钢考察时,发现报批手续比铁本齐备,经济实力也在铁本之上,并且项目基本建成,终于放行。
当这个项目的机器设备全速运转起来的时候,沙钢终于可以从此不再依赖进口钢坯,产能跃升至1000万吨,由此,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钢铁王国。这笔交易,成为沙钢发展史上重要分水岭。
这一时期,沈文荣也正在忙沙钢的改制。沙钢的改制是从1998年开始的,2001年,完成改制后,集体持股25%、职工持股30%、领导层持股45%,其中沈文荣个人持股17%。2004年后,沙钢管理层回购集体持股比例,沈文荣个人拥有的股份达到29.98%,彻底拥有了沙钢的控制权。
目前,沈文荣直接持有沙钢集团29.8%股权,并通过张家港保税区润源不锈钢贸易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沙钢集团17.37%股权,其弟沈文明持有沙钢集团1.56%股权。沈文荣擅长精简机构,全厂管理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5%-6%,没有聘请一名清洁工,都是包干区完成保洁。
2006年起,沙钢耗资20亿人民币收购苏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江苏淮钢集团90.5%的股权,之后一年,又将河南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河南安阳永兴钢铁并入麾下,成为民营钢企的首度跨地域重组。
加上收购的常州鑫瑞特钢、永联钢铁等,2008年,沙钢集团的钢产量达到了25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其中,除淮钢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余均为民营控股。
2007年,沙钢钢铁研究院成立,沈文荣邀请著名的钢铁专家江介俊彦担任院长,规划投入8亿元,目前,研究院正进行20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
2008年,沙钢完成钢产量2330万吨,销售收入1452亿元。按照沙钢的计划,2010年生产目标为3000万吨。
三
2008年,中国钢铁业受到严重挑战,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成本高企,市场萎缩。当大多数国内钢铁企业不堪重负的时候,沙钢集团却交出了年营收达1452亿元的成绩单。
直至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亏损,产品卖不出去,只有被迫减产、停产,沙钢却持续盈利,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产销率100%,第一季度盈利达1.41亿,产品库存则在20天以内。
沙钢集团副董事长龚盛认为,这与沙钢的产品结构能够全方位适应市场变化,并可以快速调整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有很大关系。
“好钢要花在刀刃上,我们的钱要用在技术引进上”,沈文荣的“抠门”业内皆知,不管多大的领导,他请对方在公司餐厅就餐,出国考察,他也舍不得买公务舱的机票。
行业人士称赞沙钢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堪比印度的米塔尔钢铁公司,用“从土坷垃里刨食”来赞誉沈文荣的精打细算和沙钢来之不易的利润。
对于民营钢企来说,融资成本太高。不同于国有企业并购中,银行和发改委的热情,沙钢一切都得靠自己。
在并购之后,沈文荣以大集团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为各企业组织销售,从单一生产型企业向生产、贸易、金融的综合型企业转变。

- · 山东钢铁赢了 | 2009-09-07
- · 国企改制促民营钢企数量大增 | 2009-08-20
- · 沙钢民企第一 年营业收入击败联想 | 2009-08-20
- · 沈文荣:“三十年就这么过来了” | 2009-07-30
- · 大匠沈文荣 | 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