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尔的地产(2)
卢铿认为,海尔各个产业链条均可向地产输送资源,而一旦地产做大,反过来又可拉动海尔各个产业。
不过,海尔给卢铿带来的并非都是拿来即用的资源。海尔制造业多年来形成了独特企业文化与管理体系,它们与传统地产模式也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这一度让卢铿感到痛苦。
卢铿有着19年的房地产经验,形成了一套既有的固定运作模式。最初他认为,房地产与制造业在流程模式、利润空间、管理方法、创新要求、成本结构、竞争形式等方面有着太多的区别。卢铿坦言,当时他总想“跳出”海尔的强势文化和管理体系。
但是,正因为地产与海尔其他业务相关性最高,海尔制造业文化与管理却时时处处影响着地产业务。一座楼盘的毛病较多,对有些地产商来说可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海尔制造业却追求产品零缺陷,更不允许产品问题对海尔品牌有丝毫影响。这让他经常自问:制造业背景究竟好不好?地产如何才能融入海尔?
卢铿不得不重新审视地产与制造业间的关系。他逐渐发现,房地产利润较高,企业的管理一直比较粗放。而制造业的竞争激烈,逼迫企业管理更严格、项目运作更精细,创新需求更迫切。传统地产的运营方式在海尔文化和管理体制下根本无法延续。
“这是我一生中彻底自我颠覆的一段时光,整个过程从痛苦到快乐。”卢铿说,“随着对海尔不断了解,我意识到,海尔地产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海尔管理、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随后,海尔的管理制度——OEC管理、日清、T模式、人单酬合一、人损合一、战略绩效、第一竞争力、市场链效益、自主经营体等逐渐被引入海尔地产。制造业精细化管理不断向规划、涉及、施工、监理等环节渗透。
独特的商业模式
张瑞敏曾不止一次地对卢铿表示,“希望海尔的地产不是简单地卖房子”。卢铿明白,要实现这个要求,从他本人到海尔地产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
在海尔集团一次会议上,张瑞敏表示,海尔地产没有必要去开发普通的纯住宅类项目,也没有必要与同行们以竞价的方式争抢土地。海尔地产应当充分利用海尔品牌和综合优势,为地方政府“贴金”,为海尔集团“争金”,并集成有效资源。
张瑞敏的话让卢铿意识到,海尔的追求绝不是单纯的争土地、造高楼和卖房子,而是要在战略定位、企业理念、价值追求、组织架构等多个方面去创新。由此催生出海尔地产独特的商业模式——完成地方政府希望推行的经济文化事业,争取特殊的开发机会和倾向性的政策条件,形成样板工程并加以推广。
从2008年到2009年,海尔地产在青岛、济南、天津、太原等城市获得了9个项目。2010年还将有十多个项目陆续开工。这些项目无一是竞拍获得的,均是凭借海尔的品牌、以推动城市发展为宗旨的政府合作项目。有着独特的商业模式,卢铿表示,海尔拿地的优势要超过万达。
经过对传统地产观念的颠覆、对海尔文化的重新认识,卢铿创造出“第九代商业”的概念。“第九代商业”属街区型商业建筑系统,集街边商铺、休闲院落、购物中心为一体,类似上海新天地,与万达商业模式(高层住宅与箱体形商业裙房相结合)有着明显的差异。
事实上,2009年海尔地产在建的9个项目中大部分均是卢铿“第九代商业”创新模式的尝试。
2009年,被卢铿认为是海尔地产的一个“分水岭”。年底前,以往的几个“旧项目”已相继建完和售毕,海尔地产将要开始的是一系列新项目和新机会。而卢铿自己也从自我颠覆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不久前,张瑞敏给卢铿的批示中再次引用了其祖父卢作孚的一段话——“最快慰的是且创造、且欣赏、且看公众欣赏。”而卢铿也将这句话作为他和海尔地产的座右铭。
1 | 2 |

- · 北京9家违法违规房企被处罚 | 2010-02-23
- · 叶檀:国企如何应对不确定的经济前景 | 2010-02-23
- · 到二、三线城市买房 | 2010-02-12
- · 新亿万富翁哪里来? | 2010-02-12
- · 海南房产何去何从? | 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