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华尔街的日子——通用与中国车企的500天(4)
刘晓林 耿慧丽 张煦
2010-11-19 07:21
订阅
 1  |  2  |  3  |  4 

一年半前,同样由天宝集团、首钢集团、北京房山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合资成立的北京京西重工与美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德尔福公司签下协议,收购其全球汽车悬架和制动器的研发、生产系统。这场“国企出钱、民企出力”的海外并购背后同样有着政府的深度参与。

对于上汽和通用而言,1%的合资公司股权也只是个开始。

2010年8月,上汽联手通用签下联合开发新一代环保节能动力总成技术的协议,双方将共享包括新型发动机和变速箱在内的知识产权,并将其应用在全球市场。这是跨国车企首次在动力总成开发上对中国车企打开技术大门。

11月3日,就在通用递交IPO说明书的同时,双方联合宣布已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研发和新一代车型开发等核心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中国不断升温的电动车将成为双方联合研发的重点。

而三方利益博弈多年的上汽五菱股权变动也在11月落下尘埃,在承诺了包括在自主品牌开发上提供技术支持等条件的前提下,通用如愿获得了五菱受让的10%股权。

“双方是有意识地赶在IPO前连续签下多个协议,一旦通用重新上市,所有这些协议的签署就没那么简单了,必须通过包括董事会在内的多方监管机构的复杂审批和信息披露。”持续关注双方一系列交易的证券分析师表示。

该做的都做了,2010年11月,上汽集团副总裁陈虹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作为胡茂元的先遣队,陈虹此行带着一个全球汽车界都知晓的任务:入股通用!

一场平手

“上汽的入股对通用是一种触动,通用以后会更加开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如此解读上汽参股的意义。

不过,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与通用这500多天的交手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抓住的和错过的机遇还需要时间去印证。

在盘点抄底通用的收获时,上汽并未在多场收购大戏中现身成为很多人的遗憾,收购双龙留下的阴影被认为使上汽错失了诸多机会。

“这种‘怕草绳’的心态是必然的,如果当初上汽再大胆些,很可能获得比现在更大的收获。”某国际咨询公司的资深汽车分析师指出。

作为此次抄底的中国代表,上汽显然走了以李稻葵为代表的技术派推崇的路线。按照国内“通用研究”的代表人物——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的说法,“品牌可以买、技术可以买、资源可以买,但生产能力不要碰”。李稻葵认为,通用汽车三大法宝最值钱,分别是研发、百年品牌和发达的销售渠道。

在轰轰烈烈收购战的背后,一条流向中国的汽车人才链也成为金融危机中中国汽车业的最大收获

2006年,在底特律著名的人才招聘大会——“上海之夜”上,上汽得到了华人在美国汽车行业的技术领袖——汪大总。之后的几年中,国内众多车企都会前往底特律招纳人才。

“通用对核心技术平台是不会放手的,所以那些已经收购来的落后技术和产能,未来的发展结果并不好说。”熟悉跨国车企破产重组内幕的分析师们也指出,“比如通用旗下最有价值的通用金融公司,在市场最高点时被通用折了现,而现在很有可能被缓过劲的通用再收回去。”

“在通用这件事上,中国顶多打了个平手。”分析师们总结说。

不过,徐长明则认为,“无论成功失败,对中国汽车业都有启发。因为,下一个5到10年,中国汽车企业融入国际化是大趋势,是必须走的路”。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