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对于始终处在舆论中心的北京奔驰而言,新机构 “奔驰品牌业务部”的成立以及营销高手付强的加盟都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北京奔驰与奔驰中国在销售领域的利益纠结到了疏解的时候。
一个品牌,两家销售公司,过去几年中,北京奔驰与奔驰中国在销售领域的摩擦不断升级。
“在北京奔驰和奔驰(中国)两个销售体系之上,新建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统一协调销售工作,以此实现合力,形成一个中外双方和谐共进的局面”,不久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司卫再次强调了这一 “最佳解决方案”,“这不是我个人的想法,也是北汽集团以及戴姆勒集团共同的想法。”据相关人士透露,中德双方已经就此想法基本达成一致。
这意味着,继五年前北京奔驰成立时股东双方的艰难角力之后,奔驰在中国将展开又一轮的体系调整,而与此伴行的,还将有一场北京奔驰的营销革命。
数字背后的隐忧
2010年,奔驰品牌在华销量同比增长115%,达到147670辆,远远超出12万辆的目标。其中北京奔驰销量突破5万辆,较2009年增长180%;销售收入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且盈利数字为10位数。2010年被认为是北京奔驰 “历史性跨越的一年”。
但也同样是在这一年,奔驰在中国的体系隐患也集中曝光。
2010年7月,豪车品牌奔驰在中国的价格底线大面积失守,主流车型奔驰E级车的最大价格优惠幅度甚至达到了10万元。在短暂的不解后,业界很快就发现,在奔驰的两大利益体——奔驰中国及北京奔驰当初看似妥帖的销售协议中,早已埋下了利益冲突的伏线。
“先进口后国产,这在北京奔驰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来看,是没有问题的。”据接近北京奔驰高层的业内人士介绍,但用于投产全新一代E级的原克莱斯勒生产线仍在提升改造中,这造成北京奔驰仅有国产C级车来迎接井喷的市场。于是,北京奔驰与奔驰中国达成协议,由后者先进口部分E级轿车来填补市场空白,半年后转由北京奔驰国产新E级来接棒。
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很快在进口车与国产车的市场交接中出现。2010年6月,国产奔驰新E级车推出时,仍有大量进口E级车积压在奔驰中国手中。虽然通过协商,北京奔驰拿到了尚未推出国产版的进口E200的销售权,但由市场造作失误引发的进口车“甩卖”已经不可避免。
由于国产与进口车“价格倒挂”引发的混战,被寄予厚望的国产长轴钜版奔驰E级车在上市后也并未能实现预想中的一炮而红。
在此后的反思中,奔驰在华两套势均力敌的销售体系——“奔驰中国销售公司”和“北京奔驰销售公司”被毫无异议地推为始作俑者。这种分而治之的销售体系与奥迪和宝马皆不相同,前者的国产和进口车销售权统一由强势的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管理,后者则由宝马中国来主导。在产品上,两大豪车品牌选择了要么国产进口车型同时销售,在统一的营销体系下划定稳定的价格体系;要么错位销售,进口个性版本作为国产车型的补充。
与这两种模式相比,奔驰看似清晰的销售权分离模式却存在着硬伤。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目前正在考虑通过新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戴姆勒全球董事长蔡澈在接受本报提问时承认,这种进口与国产车销售体系的分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奔驰轿车在国内的发展。
而司卫入主奔驰事业部被看做是双方构建协调机制的第一步。“以前没有固定的团队负责跟戴姆勒相关的合作项目,而奔驰事业部成立后的工作内容就是跟和奔驰相关的业务做对接和支持。”北汽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合资双方利益的结合点,这也是奔驰事业部成立后的主要工作之一。”
据介绍,奔驰事业部是北汽股份新成立的几个业务部门之一,除了和合资外方的沟通,其另一个使命就是完成将北京奔驰中方资产注入北汽股份的任务,为北汽集团整体上市铺路。而届时,北汽股份将成为北京奔驰的中方股东。
这意味着,无论从立场,还是工作性质上,新的职位都赋予了司卫一个全新的定位。“现在是站在股东层面,代表北汽与戴姆勒沟通。以前在北京奔驰做的工作是战术层面的,现在则是战略层面的”。
从合资公司“执行者”到中方股东“协调者”,司卫的身份变化正式宣告,奔驰在华两套销售体系的统一已提上日程。
1 | 2 |
- 北京征收拥堵费进入技术准备阶段 年内展开前期研究 2011-04-15
- 北京医管局挂牌在即 首纳22家医院 2011-04-14
- 【市场观察】收评:银行股奋力护盘多空交战越演越烈! 2011-04-13
- 京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标为“前期研究” 或不具备技术基础 2011-04-13
- 一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租金突破金融危机前最高值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