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民营出版人的故事(4)
“真正的出版家,是出在民国时代,是张元济、王云五、陆费逵那批人。这个时代没有出版家,只有领导干部。他们唯一追求的是GDP。结果是,市场上和仓库里堆满了难以计量的垃圾书,污染心灵还破坏生态。”汪宇说:“看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低或高到什么程度,就看是什么样的书在畅销。一个时代的畅销书,代表那个时代的追求和价值取向。”畅销书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折射。“养生类的书为什么这么热?因为中国人对于国家的医疗体系没有安全感和依赖感,所以健康DIY。”如果仔细分析文本,很多文化热点读物明的是解读历史、文化普及,实质是传销权谋诈术,迎合国人的不健康心理。
汪宇早已赢得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声誉和口碑。作为公认的优秀出版人之一,他的特色非常鲜明,他的策划风格独树一帜。有知名的出版机构曾组织人员学习模仿,但汪宇常常是一个转身,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将出人意料又不得不击节赞赏的作品呈给读者和业界。
汪宇朋友多,交游广阔,但不混任何圈子,保持着独来独往、独立工作的状态。但他对出版的热爱,其实跟他所仇恨的酒精一样浓烈,感染着大家。“我自己有个选题库,有数百种吧,都是我想出的。这辈子也够我出的了。”但他有时也难免情绪低落,“以这样的速度,我这辈子能出几本我理想中的书呢?”也许闲云野鹤的快意不得不让位于责任,如果某一天他重新出山主持一个机构,熟悉他的人应该不会奇怪。
汪宇说,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已经没什么可讨论的了,电子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或许将来纸质出版会像皮影戏和剪纸一样,要被列入文化遗产,靠资助和施舍才能延续。不过汪宇不担心他自己:“我就是个手艺人,不管人们是在纸上还是电子产品上阅读,编辑这门手艺还是需要的:选题还是要人策划,稿子还是需要看,外文还是需要翻译。所以我不担心未来,我倒是希望电子书取代纸质图书的时代早点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巨大的进步。”

- · 话语权背后的责任 | 2010-02-08
- · 1986: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 2010-02-01
- · 1984:为“商品经济”翻案 | 2010-02-01
- · 吴敬琏:转折年代与大突破 | 2010-02-01
- · 1986: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