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11-14
刘溜
订阅

马立诚:交锋三十年(2)

 1  |  2 

下一次争论的主题是什么

经济观察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著名讲话家喻户晓,但对起草讲话的内幕史料上很少提及,你在《交锋三十年》中将它的地位提升到与“两个凡是”斗争一样的高度,为什么?

马立诚:我和讲话的起草人、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很熟,他给我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比较早,是1978年3月,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因此具有开创性意义。

邓小平1977年7月复出。复出之后,他第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他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他在科技领域的大动作就是1977年8月,否认了毛泽东的“两个估计”。“文革”中出台的“两个估计”的内容是:“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界基本没有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多数教师和1949年之后毕业的大学生(后来扩大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两个估计”把知识分子定义为资产阶级,定义为改造的对象,定义为社会主义的潜在敌人,使全国的知识分子抬不起头来。“两个估计”是“两个凡是”的重要内容。邓小平一复出就否认了毛泽东的这个重大决策。他说:“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好样的,无论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在当时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还很严重的情况下,邓小平的谈话可谓石破天惊。一方面,知识分子听得心惊肉跳;另一方面大家又欢呼雀跃。这就是一个大突破。实际上,这也是邓小平与“两个凡是”斗争的重要回合。

1978年3月,邓小平在科学大会上讲话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邓小平在1977年8月否定“两个估计”的延伸。这就把知识分子受打击受压制的地位一下子给翻过来了,当时欢声雷动。科学大会两个月之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当时第一个起来支持实践标准的就是科技口,这与科技大会息息相关。

经济观察报:张勤德先生曾经批判过你,在他的46人批判名单中,你是第一号,而你在《交锋三十年》中也提到他,你觉得你们两人最根本的分歧在哪里?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分歧的?

马立诚:我在《交锋三十年》中有专门章节谈到张勤德攻击诋毁改革者的事情,这是改革开放第四次大争论的一个内容。我和他的根本分歧就是,他反对改革,诅咒不断深化的改革,而我坚决拥护改革,尽力促进深化改革。

张勤德说中国改革开放是逐步西化、分化、附庸化,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说领导中国的力量主要是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和腐败分子,洋奴买办,一老一少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他给中国的改革者扣上了“西方敌对势力代理人”的大帽子。他不遗余力地打击和否定改革。他挑选了46个人批判,大家一看名单便一目了然,这些人都是为改革鼓与呼的人,是走在改革前列的人,像吴敬琏、厉以宁等。张勤德用各种各样恶狠狠的罪名痛骂他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张勤德对改革的态度。

我不愿意跟张勤德展开争论的一个原因就是,张先生丧失了基本的讨论理性。他是骂人。上来就是“文革”式的大帽子,表达情绪化,缺乏细致说理,这怎么能展开正常的讨论呢?

经济观察报:一个新兴的名词叫“电子民主”,你在书中也有提及,你如何看待这种电子民主?如何看待民众和政府的这种“较量”?

马立诚:中国转型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公民社会萌芽,公民权利逐渐受到重视。在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帮了大忙。电脑、手机使交流与表达获得了更便利的条件,加速了公民权利的提升,也增大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力度。胡锦涛说,他经常通过互联网了解民众的建议和意见。国家领导人对“网络民意”的批示,每年都有很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巨大帮助,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梁启超呼唤“良政治”。良好的政治需要竞争与监督。民众与政府的较量,促进了竞争与监督,社会各界要求政府行为更加公开、透明。就中国情况而言,在民众和政府的关系中,民众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民众有了电子民主的帮助以后,将增加民众博弈的力量,这种较量对中国来说是好事,它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力。

经济观察报:在书中你提到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的一个观点叫“还权于民”,你对他的这个观点怎么看?

马立诚:我在《交锋三十年》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唤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改革的事迹,同时也提到了张春贤提出的 “还权于民”。我觉得张春贤这个观点很好,很有胆魄。

张春贤说,前几次思想解放重点是还利于民,给人民创造利益,当然也有还权于民的意思在里头,但还利的比重更大一些。在新的思想解放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还权于民。这反映了党内的先进力量、改革力量推动制度创新、推进政治改革的愿望。

宪法规定了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大家都知道,从理论上来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情况并非如此。胡锦涛最近就三鹿奶粉事件等人为灾难批评官员麻木冷漠、不关心人民群众、无视群众要求。在那些地方,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了吗?

张春贤这个提法激起了重大反响,大家都认为他讲到点子上了。现在的问题是,要把纸面上的东西落实到实际中。张春贤的主张,正体现了这样一个方向,所以说他提的非常好。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中国将面临的下一次争论的主题是什么?

马立诚:我觉得可能面临的争论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突破口,应该是争论的焦点。

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没有全部完成,但进展颇大。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而民主政治才刚刚破土,可以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如公民权利欠缺、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官员作威作福、老百姓有理没处讲、垄断企业通吃、经济增长模式迟迟无法转变等等,都与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有关。有人形容这种现状是“跛脚鸭”,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拖了全面改革的后腿。在《交锋三十年》这本书中,我也力求对此有详尽分析,欢迎各界指正。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