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视角:日本政改是骗人】
【每日漫画/daily cartoon】
四十年前伟大的跨越
(图片来源:卡格政治漫画网)
【热点/hot topics】
【北美洲/美国】
《时代》:顶住犹太人的忧虑,奥巴马对以色列持续施压
奥巴马对巴以问题的立场是,只有对巴以双方都施加足够的压力,才能迫使他们做出让步,巴以两国才能获得永久的和平。对双方来说,达成协议对两国利益都是有利的,但是和平解决的最佳时机已过,现在奥巴马加紧对双方施压,尤其是以色列。对过去八年小布什在任期间的巴以政策,奥巴马很不以为然,他说:“过去八年,美以亲密无间,但结果呢,收效甚微。”
一些犹太人团体认为,奥巴马偏袒巴勒斯坦,对以色列另眼相看,他只对以色列在西岸定居点问题上施压,而对巴勒斯坦却听之任之。这也许是奥巴马召集他们在白宫开会的重要原因。虽然犹太裔美国人对奥巴马的巴以政策颇有微词,但是都表示愿意给奥巴马一个机会去实践他的做法。
对以色列施压,将使奥巴马在国内付出何种政治代价,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奥巴马坚信,敦促以色列在定居点问题上让步,不会影响犹太人对他的支持。但是,奥巴马心里也很清楚,对以色列施压要保持一定的限度。例如,他要求以色列停建犹太人定居点,只不过是建立互信机制的过程,目的是获取阿拉伯邻国的好感,并重启谈判。但是以色列断然拒绝了全面停建定居点,并坚称将完成2500栋住宅楼的建设。巴勒斯坦政府也不愿在此问题上让步,巴以双方都惯于把对方的态度作为拖延的借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父亲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披露,他的儿子告诉他,内塔尼亚胡不支持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在7月10日出版的一次访谈中,内塔尼亚胡的首席国家安全顾问伍兹?阿拉德表示,包括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在内的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与以色列和平相处。他说:“即便是最温和的巴勒斯坦人都没有真正意愿解决问题。他们只不过是想在斗争中使自己处于更好的位置。”很明显,在以色列领导层,对奥巴马推动的和解政策持强烈的怀疑态度,是主流观点。
欧盟理事会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于7月11日在伦敦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如果相关各方无法在近期内结束冲突,国际社会应该强行加以解决。索拉纳主张联合国安理会应该通过决议,详细确定两国解决问题的相关细节。但奥巴马不愿意这么做,他还是在尽力拉近双方的立场,争取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索拉纳在处理巴以问题上比奥巴马多10年经验,他认为,美国对以巴施压,使双方建立互信,这对促使双方接受最终的和平协议,还远远不够。
【亚洲/中国台湾】
《中国时报》:日本政治改革其实都在骗人
为什么说日本自民党改不了国家命运,民主党也改不了呢?这是政治体制所致。日本战后经济之复兴是因为如此,以后的逐渐衰败也由此。日本人民企盼的变革就是要改革这个体制而不是某些政策上的改革而已。 所谓政治体制并非指国会内阁的代议制。在这方面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就效法西洋,二战之后这种体制更趋健全,所以日本自诩为亚洲“民主先进国家”,欧美也为它吹捧不已。
其实日本有一套特殊的政治体制,那就是“政客+官僚+财经界”,三位一体构建成各有其利的体制,不仅是自民党的发明,其它党也脱离不了这模式。 所谓政客是自民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二战以后除了田中角荣之外,其它都是世家子弟出身,有著名门威望,在党内各成派阀。这伙政客在党内合纵连横,谋取政治利益,力量最大者便是党的主宰,力量来自派内拥有的议员人数,人数则须以金钱收买。而金钱何处来?向财经界索取。 财经界并非一盘散沙,它也是有组织的,最权威的是“经济团体连合会”,一般称之为经团连。他们负责向各企业索取政治献金,然后又负责捐献给自民党。捐献并非全交给党中央,而是献给各派阀,这就显示其权威了,自民党内政客无人敢撄其锋,非密切合作不可,非维护财经界利益不可。经团连会长的风头甚至盖过内阁首相,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首相就干不下去。 政客们当然都想干一任内阁大臣,但僧多粥少,大家轮流干,视所属派阀的分配以及个人在国会资历深浅而定。膺任者并非基于才干,所以大多是五日京兆,根本就摸不清部会情况,更不要说业务了,一切都由部会中的官僚左右。这些人无望经由选举而出任内阁大臣,但却牢牢掌握著业务,成为中坚力量,而政客们非依赖他们不可,企业界也不能不买他们的帐。
自民党内如此,民主党呢?民主党与财经界的关系同样是千丝万缕。选举要钱,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求诸财经界,但看小泽一郎因此而不得不辞党魁,新党魁鸠山由纪夫又涉入金钱问题,与自民党都是一丘之貉。
改革只是骗选票的口号而已,小泉纯一郎以这个口号当上首相,现在呢?退休后将地盘交给他的儿子,说这是一般父亲的作法。日本选民被骗来骗去也够烦了,这次可能在半信半疑中要让民主党试试了。
【亚洲/中国澳门】
《澳门日报》:中美瞄上清洁能源 拓战略合作新领域
美中合作开发应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两位部长这次访华的亮点。使人们看到,两位部长的联袂造访,不但是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半年访华热身探底,也凸显了美国在气候与新能源等问题上的战略思路,为中美战略合作开拓新领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一直为世人所诟病。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其环境政策广受瞩目。多年来致力于倡导发展清洁能源的朱棣文,今年一月担任美国能源部长,成为美国环境政策转折的标志。多年来,中美都投入大量资源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美国比许多国家都更加成熟,更具技术转让优势,而中美两国都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庞大市场,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一九七九年一月,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签署的《中美科技协议》,为中美两国在能源等领域开展平等互利合作奠定了基础。三十年来,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议定书,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刘延东在会见美国两位部长时指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中美两国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能源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中美间的能源合作,还可能遭遇其它一些人为障碍,例如美国考虑设立的“碳关税”便是。目前美国国会正在进行气候变化立法,将规定对不强制减排国家的输美产品征收特别关税,故称“碳关税”。对此,中国表示反对。中方指出,“碳关税”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事实上将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借口。因此,要推动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需要均衡照顾双方的利益,更不能借机搞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封锁,只有这样,才可能通过合作给两国创造庞大的产业,在带来经济好处的同时,收到良好的环保效益。

- · 几个日本传媒人 | 2009-11-25
- · 日本企业:希望减少对华投资壁垒 | 2009-11-25
- · 深耕细分市场 奔驰中国加速跑 | 2009-11-20
- · 日本经纪公司进驻中国 房屋跨国交易潜伏 | 2009-11-19
- · 三菱日联弱势整合摩根斯坦利日本业务 |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