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视角:中美对话】
【每日漫画/daily cartoon】
握手
(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热点/hot topics】
【北美洲/美国】
《华尔街日报》:贸易平衡问题应成中美对话核心
本周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会议上,中美两国官员将讨论贸易差额问题。此次讨论绝不能仅仅涉及汇率问题。许多分析师早就指出,汇率操纵是快速解决贸易不平衡(即一个国家所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的差额)的办法。1985年9月签署《广场协议》(Plaza Accords)后,日圆和德国马克兑美元汇率飙升,许多分析师据此认为两国对美贸易顺差也将下滑。他们说对了一部分。德国对美贸易顺差出现下滑,但即便日圆兑美元汇率翻番,日本贸易顺差仍然暴涨。
这种情况应当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为了应对《广场协议》,日本政府下令向制造业提供大量低息贷款,同时为公司借款人提供非正式担保。在国内消费量下滑的同时,制造商却在为出口市场而增产,对美贸易顺差由此上升。
尽管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但中国也试图仿效日本。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央行执行很低的贷款利率,政府提供能源和大宗商品补贴,最重要的是,大量得到政府暗中担保的信贷,这些信贷主要面向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然而消费仍然受到抑制,部分原因在于存款利率极低、消费者融资受限,以及薪资水平太低。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一定会飙升。短期内,美国消费者因薪资增长停滞和失业率高涨而大受打击。未来几年内,美国的消费增长将比产出增长缓慢得多,贸易逆差将因此而收窄。
不过,即使美国储蓄率升高推动了必要的重新调整,美国还是应当注意中国的举动。对于美国来说,最好的情况是还算强劲的消费支撑国内生产总值(GDP)以良好的势头增长。最坏的情况是消费迅速萎缩推动GDP下降。而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情况是GDP受爆炸性的消费增长推动,而增幅略为降低,最差的情况则是消费增长放缓拖累GDP增幅急剧下滑。
两国都面临平衡短期就业需求与长期调整措施的问题。美国急于取代受债务推动的住房消费,这帮助创造了工作机会,并给了中国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不过是在以降低储蓄率为代价的情况下。中国短短六个月内的新增贷款超过去年GDP四分之一,由此提振了短期就业率,但也增加了额外的过剩产能,使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
两国都需要时间做出调整。如果本周的华盛顿峰会不能确定贸易调整以及两国财政金融政策合作的时机,中美两国将会无可避免地经历重新调整--但GDP增长将会减缓。如果美国的储蓄增长与中国由政府主导的产出激增相冲突,两国可能被迫实施对抗性的政策。其结果可能极其严重,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在最好的情况下,未来几年仍然会十分艰难。相互冲突的调整政策可能会令情况更糟糕,尤其是如果这类政策导致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摩擦的话。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应当致力于解决看上去像是国内政策冲突、但最终其实是关乎贸易平衡的问题。
【欧洲/英国】
《金融时报》:美中“战略”对话的挑战
当美国和中国使用“战略”这个词来表述它们之间的敌对共生关系时,这有可能意味着它们努力得过了头。10年前,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努力构建一种“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是,围绕北约(Nato)在科索沃的战争以及误炸贝尔格莱德中国大使馆而产生的敌意,使克林顿的努力前功尽弃。
在美中在华盛顿投入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之际,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似乎同样决心搁置不信任态度。他已投入大量精力,以求把美中双边关系的常态,从对抗转向合作。
奥巴马派遣两位华裔美国人——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和商务部长骆家辉(Gary Locke)——前往北京访问,作为今年一系列旨在构建信任的善意表示的一部分,此举相当英明。让美国众议院议长、知名人权批评人士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北京也是一出高招。佩洛西在中国释放出比较温和的信息,强调了双方在环境方面的合作。
被过滤广告奥巴马总统表示,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就像他的前任克林顿一样,他似乎真的有意建立更和谐的美中关系。
中国方面虽然不那么热情洋溢,但迄今呼应了美方对战略对话的热忱,包括派出了一个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在一些重大议题上,双方正在形成共同立场。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双方正致力于达成一项有关气候变化的共同协定。长期以来,台湾曾是美中之间敌意的源头,但在中国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台湾总统马英九踏上和解进程后,这个问题的火药味已变得不那么浓烈。美中还意识到,双方在遏止朝鲜发展核武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但在这些问题以外,各种挑战依然存在。尽管双方都声言希望加深商业关系,但保护主义压力正在上升。就中国而言,这样的压力往往来自一连串“购买本地货”的省级指令。如果中国的通胀像许多人所预测的那样,在今年晚些时候卷土重来,那么该国作为全球经济希望灯塔的角色可能会受到损害。
同样,如果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压低了美元的价值,那么随着中国政策制定者眼看着中国所持的8020亿美元美国国债价值缩水,他们的耐心可能会受到严重考验。
《经济学人》:衰退之后
更多人失业意味着世界需求将在远期下滑。中国的繁荣(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9 % )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和刺激,而不是私人消费增长,也不是新的消费者进入市场。在德国和中国等国家发展为私人消费带动经济之前,世界将长时间内缓慢增长,与此相应,贸易发展也将缺乏活力。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供应链的蔓延使贸易迅速发展,与早期相比,利益被更广泛地分享。幸运的是,更加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会使贸易蓬勃发展并远离崩溃。如果保持开放的贸易,贸易将能迅速恢复,世界经济也会加快好转。但考虑到目前的根本问题,世界经济仍面临着需求不足,贸易复苏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到来。

- · 美国决定对中国产石油管材征收反补贴关税 | 2009-11-25
- · 中美大都会人寿走进“北京太阳村” | 2009-11-20
- · 【见解】奥巴马为啥没底气? | 2009-11-18
- · 【见解】G2,谢谢你 | 2009-11-18
- · 信力建:中国如何应对奥巴马时代 |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