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视角:如何应对消除贫富差距呼声】
【每日漫画/daily cartoon】
奥巴马的苦恼
(图片来源:卡格政治漫画网)
【热点/hot topics】
【北美洲/美国】
《纽约时报》:美国政治家不会在近期真正减排
上个月,奥巴马总统和八国集团首脑共同签署了一项法令,宣布要把全球平均温度控制在现在温度以上的2华氏度范围内。而如果地球母亲没有看到此法令该当如何?我们怎样在未来保持清凉?现在,有两种选择:
计划A: 不断地探讨天气(像欧美等国在气候谈判中的相互扯皮)。
在过去的20年间,西欧比较青睐这种方法,领导人经常承诺他们将通过大幅减少碳的排放量来给地球降温。而后,当他们国家的排放量持续增加时,他们又会重新聚集起来许下新的承诺,并发誓这次是认真的。
计划B: 对气候采取降温措施。
起初,这被称为地理工程学,后来作为科学幻想被人们所抛弃:用防晒分子或阴影为地球降温;用云彩修补大气,使之反射能力增强;从大气中去除大量的碳。今天,这一方法由一个不那么冠冕堂皇的名称取代,气候工程学。
尽管人们对于气候工程学仍有很多怀疑,但人们已经呼唤对其的更多研究了,也让人们担心有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是确定的——那就是,政治家们不会真正地在近期减少碳排量。
国家科学院及英国皇家社会院正在准备有关气候工程学的报告,奥巴马政府也承诺要考虑这种方法。但截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政府支持此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当然更比不上投入数十亿美金的绿色能源和其他项目,且对于气候的影响在几十年内可能都感受不到。
卡内基科学机构的肯·卡德拉说,要想在五年之内进行气候工程学的实地测试,需要1亿美金。卡德拉式气候工程学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该小组于去年,在卡里理论物理学院成立, 由史蒂文E库因领导。他曾任美国能源部主管科学的副部长。该小组刚刚发布一项报告,并由诺文研究组织发布。该报告分析了浮质粒子的作用,把短波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大气中去。
这些浮质能够漂浮到同温层,产生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硫酸盐的效果。就像1991年皮纳图波火山喷发时,全球温度降低了将近1华氏度。火山喷发之后,随着粒子落回地面,这一效果也会逐渐减弱。根据诺文的报告,如果由军方发射炮发射这些浮质粒子,持续给地球降温(至少到碳排放量减少时为止)每年要花费300亿美元,或者由飞机运送的话,每年花费约80亿美元。
即使是测试这个系统就吓到了很多人,一些科学家坚称,气候工程学应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但是卡德拉博士认为小规模的测试——也许为北极小幅降温的实验——可能是更安全之举。
他说“最糟糕的假定,就是为了阻止某种气候危机,把一个未经测试的系统大规模地应用开来。 最好是尽快进行小规模地测试,看看开展这个系统会发生什么。”他认为,越早开展,我们的工作进行的越细致。卡德拉博士说,“由于天气和气候的自然多变性,实验的规模越小,所需要观察产生噪音信号的时间越长。 在周期较短的测试中,你需要用锤子来敲击这个系统。”
另一种为地球降温的方法是用船制造云雾,向较低的云层喷射海水的薄雾。使云层更明亮,从而反射更多的阳光。研究组织于上周五,在哥本哈根舆论中心,发布了这项报告。在报告中把云层亮化方案成为最有前景的气候工程。
其他的研究者认为,对于此类工程提议很难做出一个成本分析,因为其潜在的负面效果是不确定的——而且很严重。把浮质注入到同温层,或者亮化云层,其结果不仅仅是给地球降温。在近期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加百利C霍格和苏珊·所罗门指出,在皮纳图波火山喷发之后,全球降雨量都下降了,并且警告说气候工程可能引发危险的干旱。
另一种较安全的气候工程形式,就是逐步从大气中去除足够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给地球降温。一些专家认为,使这种“空气—捕捉”法在经济上可行的技术已经成型,而且它的政治优势也使其成为最现实的长期策略。有哪个政客想要直接破坏气候,并成为下次飓风或干旱的罪魁祸首?
但如果地球变得很热,就会有很大的政治压力迫使政治家们迅速地采取点措施。并且,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对如何重新调整地球的温度调节器达成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制定一个全球的关于碳的条约,并非易如反掌。
如果有很多环保主义者的富裕的欧洲国家,都不能兑现其减少碳排放量的承诺,那么又有多少希望,期待美国能长期采取强硬的限制措施呢?像印度中国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又该当如何?更何况还有些国家反对并且欺骗,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亚洲/日本】
《产经新闻》:日美才是亚洲的G2
上月底,首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隆重举行。也许是因为奥巴马在致辞时说“美中关系十分重要,可以与其他任何双边关系相提并论”,日本报纸进行了美中两国主导亚洲乃至世界的“G2(美中两极体制)”即将拉开序幕之类的报道。但对话结束后,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结果。
希拉里说“21世纪是多边合作关系的时代”,可见一开始(美国)就不存在由美中两国来主导世界的想法。
也许是因为错误解读了奥巴马的致辞,或者是因为有人说“中国GDP今年内将超过日本”,一部分人武断地认为“美中G2时代即将拉开序幕”。这种观点是反应过度,从美国主要报纸看,几乎没有看到以这种论调发表的社论。
让人感到更重要的是,希拉里在开幕式上致辞说:“美国一直支撑着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对中国的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意义。”她对中国进行了牵制。回顾一下,在二战后的亚太地区,奠定了和平、稳定与繁荣基础的是美国及其盟国日本。如果没有作为公共财富的日美同盟的贡献和努力,不用说中国的发展与崛起,韩国、台湾、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成功也无从谈起。
从持有8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巨大的市场和人口来看,中国有一天超过日本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人没有必要因此对中国感到自卑,或者害怕“美中G2时代”的到来。日美两国迄今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领域是G2,今后也将是如此。
美国“知日派”两年前提出的“阿米蒂奇报告”说,亚太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未来缺乏透明度。报告提出,保持日美两国的协调与合作,
本地区作出示范,进而将中国乃至亚洲带上正确的方向。
21世纪并不是只在经济数字的富裕上进行竞争的时代。在人权、自由和民主等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不管中国怎么努力,日本仍处于优势。
【亚洲/新加坡】
《联合早报》:中国如何应对消除贫富差距的呼声?
中国、前苏联等国家实验过接近于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结果是,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活力不足,国家整体生产力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笔者在苏北的农村生活过,直到1980年试行包产到户制度之前,村子里的乡亲们常常食不果腹(包产到户之后当年即告改观)。经济改革之前的城市生产活力也相当有限,比如解放牌汽车的模式居然数十年不变。由于整体生产力有限,中国在经济改革之前的城市基本面貌,民众的基本生活,只能以极慢的速度获得改善。
以上海为例,外滩的建筑从1949年到1980年代中期几乎没有变化,上海市民中有极大比例的人一家两代或三代挤住在一间半或两间小房子里。相反,在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虽然贫富不均加剧,但是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标准却得到了逐步和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基于良好愿望的均富分配制度,从整体来看,在改善低收入民众的生活水平方面却不敌容忍贫富不均的制度和国家。这是一个残酷的讽刺,遗憾的是,这是一个需要正视的现实。
这个事实意味着,即使仅仅考量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低收入的民众,即使愿意舍弃国家整体经济的较快发展速度,置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于不顾,中国也不能回到经济改革之前,采用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都不可能拒绝采用前面说过的那些经济运作方式;然而,只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就必然会出现显著的贫富差距,财富就必然会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贪官污吏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但是清除他们只能解决积累财富的机会公平问题,使贪官污吏及其亲友无法获取巨额财富,不过巨额财富会流到使用公平原则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另外一部分人手中,因而就全国而言,依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显著的贫富差距。

- · 中国贸易投资团将赴荷兰 荷兰驻华大使表示欢迎 | 2009-11-26
- · 离岸中转站 热钱疯狂涌入香江 | 2009-11-25
- · 2009年中国铁路建设千亿债券发行完毕 | 2009-11-25
- · 慕再布局中国市场 全面启动ATLAS项目 | 2009-11-25
- · “北京礼物” | 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