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传媒视角:台风为何频袭亚洲?】

订阅
2009-08-18

【每日漫画/daily cartoon】

奥巴马的支持率

(图片来源:卡格政治漫画网)
【热点/hot topics】

【北美洲/美国】

趣味科学:地震台风近期为何频袭亚洲?

最近,一系列地震和台风袭击了亚洲之后,看起来大自然母亲似乎把她武器库中的所有武器都拿了出来,但这些自然现象同时发生仅仅是出于巧合。

台风“莫拉克”首先出击。周日它袭击了台湾,并用洪雨造成了灾难性的泥石流。可能数十人已经在灾难中丧生。

在“莫拉克”肆虐台湾之际,一场7.1级地震在日本海岸之外咆哮起来。这也发生在上周日。有新的报道说,周二,日本又发生了一次6.5级地震,它引发了一场小型海啸,并使大约90英里之外东京的大楼都摇摇晃晃。在地球战栗之际,日本又迎来了台风“艾涛”制造的大雨。

几分钟之前,同样在周二,另一场地震在印度洋中的安达曼群岛以北地方爆发。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确认其为7.6级的地震。

这些自然现象相互之间关联不大,除了它们都发生在处于热带飓风季节的一个世界地震多发区域。

西太平洋台风季从大约5月中旬持续到11月,同大西洋飓风季(6月1日到11月30日)处于同一时期(飓风和台风是相同的自然现象,统称为“热带气旋”。它们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名字,因为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大洋中)。

虽然太平洋台风季一直相当活跃,但大西洋还没有产生热带风暴或飓风。这是因为东太平洋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的缘故。厄尔尼诺现象给大气注入了能量,从而助推了太平洋的气旋活动。这种能量穿越了美国,经过大西洋,并可能在大西洋抑制飓风的形成。

【欧洲/英国】

《星期日泰晤士报》:狂热自恋的苹果灵魂--乔布斯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是消费资本主义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尽管是无数粉丝崇拜的偶像,但有人却认为乔布斯是典型的自恋狂。乔布斯的自恋,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过去的5年里,作为Jackling House的拥有者,乔布斯一直曾试图拆除这座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伍德塞德镇的老房子。乔布斯讨厌这个房子,将其称之为“我见过的最糟糕的房子之一。”正因为非常讨厌它,乔布斯才情愿搬到数英里之外的帕托阿尔托去居住。由于受到保护主义者的反对,乔布斯一直无法将其拆除。不过双方的对峙已有所转机,乔布斯可以接受花费60万美元,选择将这个宅子转移到其他地方。按照乔布斯的标准,这一结果绝对不是大胜,但足以令其满意。要知道,乔布斯近来的日子一直不好过。

乔布斯并不喜欢并提问。尽管他试图从佛教禅宗中寻求宁静,但采访乔布斯却是件痛苦的事情。一位曾采访乔布斯的记者回忆道,“如果乔布斯没有学习禅宗,那么情况会变成什么样子?”艾马尔·德维特表示:“采访乔布斯不是件容易事。他一直在努力保持强势。”对乔布斯的任何采访都令人不悦。曾有一个保守的女士申请苹果的职位,结果乔布斯在面试中提出了许多奇怪的问题,例如“你失去童贞的时候是几岁?”、“你吃过几次迷幻药?”之类令人难堪的问题。
(乔布斯自己表示,服用迷幻药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最后这位应聘者只好放弃说,“我想我可能不适合这个职位”。

肝移植手术并不是乔布斯首次获得接近死亡的体验。早在2004年,乔布斯就被诊断患有胰腺炎,通常情况下这已意味着没有了生还的可能。乔布斯曾被医生告知回家准备料理后事。随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医生在电话中表示他的囊肿属于罕见情况,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手术后的乔布斯重新投入工作,并于2007年推出了iPhone。乔布斯推向市场的获得巨大成功的产品还包括Mac电脑、iPod以及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电影。曾被乔布斯雇用又解雇4次的公共关系负责人安德丽·康宁汉姆(Andrea Cunningham)说:“我的上帝,他凭借一人之手至少将世界改变了三次!”

不过即便是首款iPhone获得了苹果粉丝的追捧,有关乔布斯健康状况的新传闻却在不断流出。彭博社在去年8月曾误报称了乔布斯的死亡消息。今年1月份,乔布斯终于作出了回应。接下来就是肝脏移植的消息。据说癌症已经转移到了他的肝脏。不过,乔布斯已经出院并重新开始工作。德维特表示,乔布斯还去看了Coldplay的演唱会。坤宁汉还看到乔布斯去帕洛阿尔特办公室附近的Fraiche yoghurt咖啡连锁店。

在过去的12年里,乔布斯一直是硅谷的上帝,帕洛阿尔托市的太阳王。乔布斯可能是个冷酷强硬的老板。实际上,仅仅从一个办公室人物的角度评价,乔布斯似乎相当无能。在带领苹果推出Macintosh之后,1985年乔布斯被他从百事可乐挖来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里(John Sculley)排挤出了苹果。乔布斯当时为聘请斯卡里,曾对他说“你是想把余生用来卖糖水,还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改变世界?”很多苹果人都曾对乔布斯的离开感到高兴,但很快就不再这么认为了。

与此同时,乔布斯也是惟一受到数百万消费者追捧的商人。苹果粉丝会整夜倾听乔布斯的讲话,他们会购买Mac、iPod和iPhone,这并不是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而是因为他们想支持苹果,就好像是在做某种文化现象一样。从一个关键原因来看,这些崇拜者也没有错。因为尽管身价34亿美元,乔布斯也和他们一样是苹果产品最大的消费者。作家丹·里昂斯(Dan Lyons)说:“乔布斯不是工程师,他实际上什么都不会设计,他对电路一无所知。但他是一名终端用户,以消费者的角度来做出产品决策。”

在打造第一款Mac的时候,设计人员希望在其中包括“扩张槽”,以便用户可以定制他们的机器。不过这个主意遭到了乔布斯的拒绝。乔布斯希望这台机器应当是封闭而又完美的产品。现在他依然坚持:在最新的苹果笔记本上,用户甚至不能更换电池。

不过在iPhone上,乔布斯的这一态度却发生了改变。他允许外部公司为iPhone开发应用。这些应用从Grindr(一款“同志”搜索软件)到Shakespeare(下载莎翁剧作到手机上)无所不有。这些应用取得的成功令苹果感到惊讶。到今年年底,苹果应用商店将拥有10万款软件。现在软件商店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了15亿次。一些人仍然质疑软件文化将对互联网构成补充。当然,新推出的平板电脑业也将以此为基础。乔布斯还对产品内部也有一种美学迷恋。他坚持要求,哪怕消费者看不到,苹果产品的内部也必须美观,最后焦头烂额的只会是苹果的工程人员。乔布斯这种不可理喻的对完美的迷恋也反映在他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上。他一直非常挑食,他的健康问题更加剧了这一点。曾有传闻称,乔布斯最喜爱的菜肴便是不加任何调料的胡萝卜片

按照精神病和领导学专家迈克尔·麦考比(Michael Maccoby)的话来说,乔布斯是个“狂热的自恋者”。对乔布斯来说,世界是一种现象,他的存在是一种副产品。或者说,世界是个金字塔,乔布斯就坐在塔尖,他之下是少数悟性强的人,再往下才是我们这些愚民。对乔布斯来说,顾客并不总是对的。据说,苹果早期市场营销部门也包括了乔布斯本人,他会看着镜子中的身影问自己需要什么。他的客户关系格言来自于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名言“如果我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想要一匹快马。”在一个由技术推动的世界,只有技术专家论者知道我们想要和需要什么。

其他人则不确定离开了乔布斯对产品的完美追求,苹果是否还能一样出色。康宁汉姆表示:“很多公司没有完美主义也一样生存。或许离开了乔布斯,苹果还有很多业务,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对产品进行改进。但苹果是否还能推出什么突破性的产品?我不知道。”

艾马尔·德维特(Elmer-DeWitt)称:“苹果会继续执行当前的商业计划,这种状况可能会持续数年。但关键的不同点是,拥有乔布斯,苹果就有一个人会从头到尾盯着每一个项目,他对项目有着无与伦比的掌控权。不管是谁接替他的职位,或许可以和乔布斯拥有一样的设想和职责,但他或她不会是苹果的共同创始人,也绝对不会拥有和乔布斯一样的权威。”

没有了乔布斯,苹果可能会与Google寻求合并。两家公司的业务正在快速的重叠,这也导致了Google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近期辞去苹果董事职位。施密特担任苹果董事已有三年,由于外界怀疑两家公司的联系可能会危害到竞争,施密特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离开苹果董事会。目前仍然同时出任两家公司董事职位的是前Genentech CEO亚瑟·莱文森(Arthur Levinson)。

苹果与Google重叠的业务很多,首先是手机业务。苹果拥有iPhone,Google则拥有Android。尽管Android不是手机,但却是能够被其他手机制造商所免费使用的操作系统。最为重要的,Google正在开发Chrome计算机操作系统,直接与苹果的Safari进行竞争。苹果的iPhone应用软件将与Google的诸多免费软件争夺用户。而且,两家公司都希望从微软手中争夺市场。虽然缺乏创新,但微软的Window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果没有了乔布斯的天才创意,那么谷歌的创新携手苹果的设计,也是非常出色的配对。不过反垄断监管部门不大可能会批准这一交易。

硅谷究竟是否需要乔布斯?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麦考比说,”我想我们需要一个像乔布斯一样的狂热自恋者。但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也会随之而来。要么你将得到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要么得到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要么得到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要么得到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

《每日电讯报》:日本向美国老兵道歉 

英国前战俘谴责日本。此前,日本政府向美国老兵道歉并邀请他们访问日本,却无视英国战俘遭受过的不幸。

日本驻美国大使藤崎一郎为“巴丹死亡行军”的美军幸存者的“悲剧性经历”表示道歉。1942年4月,日军夺取了美国人在菲律宾的防御阵地后,有2万美军在“巴丹死亡行军”中丧生。

在得克萨斯对幸存者讲话时,藤崎一郎邀请他们参加纪念活动,并在明年的正式访日活动中访问日本家庭。他说:“我们为我们的国家对包括战俘在内的很多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和苦难致以诚挚的道歉。战俘们在菲律宾的巴丹半岛、科雷希多岛和其他地方遭遇了悲剧性经历。”

但是日军的英国战俘却描述这一道歉和邀请是“狡猾和空洞的姿态”。远东战俘协会的阿瑟·莱恩说,这种道歉是“无礼的”。“所有幸存者到现在都要将近90岁了。这意味着那是一种狡猾和空洞的姿态。” “这种事应该在多年之前来做。最晚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他们没有给我们或他们自己做任何好事。”  

莱恩曾被迫在泰国日本人的铁路上工作。作为一名司号兵,他曾在3000多名战友的葬礼上吹响军人葬礼号。他说:“就算给我全世界所有的钱,我也永不会去日本。”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