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传媒视角】中国增长没有秘密

订阅
2009-08-21

【每日漫画/daily cartoon】

炸弹威胁下的投票
(图片来源:卡格政治漫画网)
【热点/hot topics】

【欧洲/英国】
《卫报》:中国经济成功没有秘密

中国经济进程的规模“从外太空”都能看到。今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净增长的原因。

在今年多数主要经济体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的表现堪称主角。中国官方时常解释说,他们的首要职责是带领13亿民众发展经济。中国从未寻求向别国推广其经济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无法学习中国经济模式。

中国的经济成功完全可以用正常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清楚。中国这些政策的特有组合当然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具有中国特色。但这种经济模式的元素的性质具有普遍性。

因此有必要简洁评估一下为什么中国能成功对抗经济危机,为什么中国的政策不但从实际运用角度看,还是从经济理论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中国有一系列互相关联又互为补充的政策。首先是出口在经济中占很高比重,这在开放过程中至关重要。然后是中国高水平的投资。现代计量经济学研究得出结论,除劳动分工外,经济增长中的最大因素就是固定投资的增长。这不仅适用于发展中经济体,也适用于发达经济体。除非中国没能充分利用这些投资,否则对中国高水平投资的批评就是无效的。同时,所有关于生产率的研究都发现,中国使用投资的效率相当高。最后,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点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市场资本主义”,是具备宏观调控手段的。中国在面对危机时拥有的决定性优势是,它并不是必须依靠间接手段来扭转投资下滑。中国可以利用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增加投资,并引导国有银行贷款。

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还有其他,但这三点基本元素足以保证中国经济成功。过去30年来,中国享受着世界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中国的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如此成功,也基于同样原因。

《泰晤士报》:欧佩克的贪婪将终结石油时代

如果石油产出国在需求疲软的时候维持高油价,全球将会相当迅速地放弃使用化石燃料。

上周日本、法国和德国宣布经济走向复苏,很快英美也将步其后尘,这可能意味着2007-2009年的“大衰退”宣告终结。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月也可能预示着一个更具历史性重要意义的事件:石油时代终结的开始。

从今年年初糟糕的经济形势来看,这么快就恢复增长的确令人匪夷所思。但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世界经过一场如此严重的经济动荡和滑坡之后,最基本的燃料——石油——价格接近每桶70美元,是十年前的7倍,比最近的今年3月份的价格也高出一倍。

那么如此强劲的飙升背后是否有需求支撑呢?没有。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透明的市场,很多国家将石油库存视为国家机密。然而据美银证券-美林估计,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日均石油需求比2008年初少300万桶,而且至少要到2011年才会回到2008年初的水平。

对油价暴涨的一种解释是供给下降,也就是所谓的“石油峰值”理论,认为这个星球的石油储量已经接近产出开始下降的拐点。不要理会这种观点。这个世界并不缺油,缺少的只是对油田和生产的投资。这其中的原因则可用一个词来说明:欧佩克。

这个石油产出国卡特尔一直故意将产出削减近每日500万桶,比全球需求的降幅还要大,来维持高油价。欧佩克成员国只占全世界供给的35%,而俄罗斯这个非欧佩克成员占11.5%,它与欧佩克保持步调一致。而且,主导欧佩克的海湾诸国有着最大的石油储量和最低的生产成本,因此它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增产和减产。

在这个十年的早几年,欧佩克的主角沙特阿拉伯常说他们理想的原油价格是20-25美元一桶。现在他们说理想价格是70-75美元。关键在于,欧佩克的国家主义者和俄罗斯的勒索者不让大型西方石油公司按照其意愿去投资和开采他们的石油储备,将它们赶到别的地方成本更高的油田去。即便在金融危机之前,那里的投资就一直很少,因为突然爆发的勘探热潮和扩张推高了机械和设备的成本,金融危机以来更是大幅下滑。

如果油价继续维持在高位,未来10年局面将会发生改变。巴西已经发现一座巨大的海上油田。安哥拉的石油开采也迅猛发展,短短7年石油产出增加了两倍并加入欧佩克,目前正在挑战尼日利亚作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最大石油产出国的地位。

当非欧佩克的石油供给提升以后,如果欧佩克继续不自量力地支持高油价,将会有重要的事情发生。当石油消费国对石油产出国的贪婪失去耐心之后,他们就会发展替代能源,石油时代将会结束。阿拉伯人应该将雪佛兰Volt的新车型视为一个警告信号,这款油电混合动力车据说每加仑里程可达230英里。

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政治手腕而弃之不顾,因为全世界各国政府都竞相将自己的财政刺激方案漆上绿色、对清洁科技的发展提供补贴。然而他们应该记住下面的历史。当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带来沉重打击,日本政府和工业界开始着手转型,从廉价的机器制造者转型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消费电子和节能汽车制造者,这一切只用了10年时间。

【北美洲/美国】

《纽约时报》:上海正在装扮自身形象

当北京赢得去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中国上下举国欢庆,但上海心中肯定有一丝妒意。

出于历史原因,上海人觉得上海理应成为关注的焦点。毕竟,上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第一个国际都市,而且仍然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尽管现在只是勉强维持这一地位罢了。然而,上海的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明年上海将主办2010年世博会。

在一些人看来,与奥运会的荣光相比,主办世博会这样有些不合时代的盛会或许像是个不大的安慰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海没有拿出最为严肃认真的态度。更确切地说,是上海的官方。

近几个月来,在巨额资金的作用下,上海各街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范围的地铁新线路将匆忙投入运营。高速路上的立交桥即将竣工。随着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到处都可以看到起重机工作的身影。

可想而知,上海市中心的主干道等地方是大改造的主要战场。在我了解这座城市的7年中,上海的人行道被拆掉重修了很多次。

此外,上海还匆忙实行了新的吸烟管理办法,旨在使这个方便吸烟者的城市符合日益被全球普遍接受的禁烟标准,即要求在餐馆、购物中心和其他公共场所设立无烟区。

不过,最有意思的行为发生在稍微有点偏僻的地方,也就是上海工薪阶层的居住地。到目前为止,这种地区的很多地方一直没有得到正在发生的中国经济奇迹的眷顾,而在未来几个月内,上海将推行全面的市容美化工程。

在这项工程中,推土机是最显眼的工具,施工范围覆盖整个上海,其中包括上海一些最具建筑美感和历史意义的地方。在遗憾地无人关注数十年后,这些地方将被夷为平地。

去上海的工人宿舍区看看真是太适合不过了。脏兮兮的门面被急匆匆地装上了闪亮的新铝合金门窗,外立面也粉刷一新,而这往往是几十年来的头一回。许多当地人说,这是政府的“面子工程”。

上海这场运动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同样来源于过去的革命时期。在任何一个街区,人们都不能不注意到到处飘扬的红色条幅和标语,不是绑在建筑物上就是横挂在街道上方,告诫市民要通过变得更加“文明”来协助主办世博会。

然而,在这个城市忙着从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对自身进行改头换面的一切活动中,上海忽视了一场或许是最根本的运动:一场好客运动。

人们或许会问,为何有这种必要?答案就在外国人在上海的日常经历中。外国人仍会受到关注,就好像他们刚从月亮上下来一样。人们或许会谈论你的外表,认为你不懂中国话。更糟糕的是,你懂不懂根本不重要。到处都会听到他们说“老外”这个外国人不大喜欢的词。即使是英文“hello”,在这里也被赋予了奇怪的新意义,有时更像是逗你玩,而不是真正的问候。

当然,中国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隔膜有其根源。不过,对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或许也是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城市——上海而言,现在才开始对“别人”一视同仁为时已晚,不过真诚地说一声“hello”是一个好的开端。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