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当时的设计公司大都规模很小,往往只有3-6个人的团队,而艾斯林格从一开始就希望青蛙设计能够成为一间国际化的公司,改变设计公司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青蛙设计与苹果公司的合作无疑成就了彼此。当艾斯林格在1982年开始为苹果公司做设计时,乔布斯的雄心壮志已经是让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品牌,而当时电脑进入普通人的家中更是镜花水月。在艾斯林格参与设计选拔时,他一改竞争对手沉浸于欧式设计的传统风格,将苹果定位成从加州出发的全球公司。当乔布斯进入办公室看到方案时,笑着对他说,“这就对了”。
“当时的另一考虑是绿色和环保,白色可以消除油漆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白雪公主”由此成了苹果独具个性的设计语言。乔布斯给了他长期合约,但条件是让他搬到加州。自此,青蛙设计的总部从德国的慕尼黑搬到了美国加州的旧金山,事后证明,这也成为了它在成长过一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咨询公司的历程之中的关键一步。
如同一部喧嚣时代突如其来的默片一样,“白色语言”颠覆了人们常规的想像力,它不仅荣获了1984年《时代》周刊的“年度设计”,还推动苹果的销售额从1982年的7亿美金,攀升至1986年的40亿美金。但这仅仅是开端。青蛙设计的又一创举,则是为苹果开拓了以设计导向的经营阶段,这个在当时仅被少数派认可的商业策略,如今渐成蔚然之势。
“他是少数第一次就做对的狂热份子。”乔布斯曾对《纽约时报》说道。
另一被艾斯林格在书中特意提及的细节,则是乔布斯在重返苹果公司之后,曾向他咨询建议。艾斯林格建议对方让苹果公司重新成为消费者体验为主导的公司,同时,与微软和平共处。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看到了。
创新机器
类似于谷歌在IT界的地位,青蛙设计在业内扮演了重要的智慧发源地的角色,它同时成为了创新者、价值缔造者和变革催化剂。在这个古怪的青蛙标识的背后,它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台高效运转的创新机器?
艾斯林格也曾经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为什么迪斯尼、微软、通用电器等这样足够成功的商业巨头,会转向青蛙设计这样一间不过几百人的机构寻求创新建议?他的同事斯科夫霍尔特一语点破,“敏感而新鲜的想法难以存活在多数企业内部的毒性环境中”。
一个例子或许可以佐证。2004年,摩托罗拉曾向青蛙设计寻求帮助。艾斯林格向对方建议,应当给予消费者更友善的界面,运用至多两个键达到目标。但摩托罗拉内部庞大的利润审核机制因这一建议需要300人连续工作两年、耗资5000万美元才能达成,而最终否决。不久之后,这间公司在更简易操作的诺基亚和凭借智能手机崛起的苹果公司等围剿之下,不断溃堤,荣光不再。
关于创新有太多题目可以探讨,但唯有用创新的方法论去运作一间公司,才能推动并塑造未来的商业趋势。在青蛙设计内部,集结着个性十足的员工,“你要懂得如何令他们自由、挑战以及尊重他们。我希望雇来的所有设计师,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将亮眼的新外观放到一成不变的陈旧想法上”。
尽管如此,设计也并非对现实世界置若罔闻,这也是所有的设计师都在为了“人性化”这几个字绞尽脑汁的原因。这一点也恰恰是“青蛙设计”所不离不弃的。艾斯林格试图告诉人们,设计不仅仅是美感,真正好的设计可以令人洞察到内心的需求和向往,产生“这就是我想要的”的冲动。
“归根结底,青蛙设计能够成功的原因,源于我很早意识到,企业需要创意,和人类需要氧气一样。我能说服客户接受,它们需要‘呼吸’才能兴旺。”在艾斯林格看来,世界并非平的,而是由许多复杂文化翻滚纠缠成的圆球,这也正是设计对于企业创新至关重要的原因。
- 强征“注意力税”或适得其反 2011-02-14
- 笑看用户体验72变 2011-02-08
- “山寨”猛于虎? 2011-01-25
- 改变商业的设计公司 2011-01-12
- “开放式创新”破解闭门造车的困境 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