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海派文化”是面向未来的(4)
万晓晓
16:58
2010-04-28
订阅
 1  |  2  |  3  |  4 

“大众化”不等于“粗陋化”

经济观察报:一座城市对上海作家的影响力是不是很大?

朱大可:的确很大,他们完全沉浸其中,而没有超越的能力。除了王安忆等极少数人,大多数上海作家没有写过超越地域性的作品。他们不能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来进行人类叙事,只是一味沉湎于自己的细琐感受,胸怀局促,格调低浊,所以只能是一些“小市民作家”,而不是“中国作家”,更没有可能成为“世界作家”。

经济观察报:新生代的作家身上似乎没有这种地域烙印,对此你怎么看?

朱大可:现在作家气质和地域的关系越来越弱,作品里的地域气息越来越淡。这其实并不好,因为它从一个极端,又摆动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的阅读期待是这样的:在打开一本小说时,总希望能看到异域风情,发现有地方特色的奇妙事物。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格局里,没有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得栩栩如生,但因为是瞎掰的,所以就很浅表,甚至很虚假。现在流行的基本上是文化快餐,不需要思想、信仰和文学技巧,看完就扔。严格地讲,这不叫文学,而只是“类文学”读物。比如说那些类型小说,像魔幻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等。

不过,这些小说是有大众市场的。现在谁愿意看一本很厚很严肃的书呢?都是快速阅读。基于一种对生活的严重焦虑,人的工作节奏很快,因为必须要尽快赚钱,来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

经济观察报:我们的文化作品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朱大可:不能把“大众化”跟“粗陋化”划等号,这是对文化消费者的羞辱。他们的文化权利遭到了鄙视。现在很多读物毫无价值,只是一堆文化垃圾。我们需要打造优质的大众读物,并培养出大批有文化修养的青年读者,而不是向垃圾化趣味投降。狄更斯的小说就是畅销书。他拿着小说到处去朗诵,台底下坐着上千名妇女,随着他的故事垂泪和欢愉。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场面。我认为,大众读物应该向纯文学的精品靠拢,学习它的思想和技法,另一方面,纯文学也应该向大众读物学习,从那里获得传播的力量。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