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一个国家的成长(3)
张邦松
13:09
2010-04-12
订阅
 1  |  2  |  3  |  4 

城市化的新使命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向城市转移,中国走上了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工业化之路。在此后长达30年的美好时光中,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的竞争策略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武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使中国的人口红利得以充分释放,生产国与消费国循环共生的模式也成为过去30年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然而,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成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个拐点,急剧萎缩的外部市场和难以预测的价格信号使中国制造面临了空前的危机,中国工业化的动力也因此逐渐消退。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的重要启示就是,仅仅依靠外部市场带动经济循环的时代行将远去。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导致经济改革,而经济改革又会解放受到相关扭曲因素抑制的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王庆认为。危机促使中国把目光转向了庞大的国内市场,促进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中国经济在转折点上的新选项,而作为实现手段,城市化在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作用得到了理论和政策上的肯定。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认为,面对危机中国的战略选择应当是:一方面依然要靠“世界工厂”来转移劳动力,因此保持比较优势依然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城市化中的服务业发展自我吸收劳动或利用好人力资源优势,进行服务业外包来扩大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否则很难让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全面现代化。“正是基于此,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张平说。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系列国策围绕城镇化展开。事实上,自2009年年初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九大区域规划,涉及的区域从中部崛起到东北振兴,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区域振兴的核心是城市化的关联带动效应,而城市化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以下因素,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城市房价收入状况等。”江南证券研究员戴磊认为。

应该说,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是应对经济危机的短期刺激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的政府投资策略既有应景的作用,也是对中国城市化的一种有效促进。4万亿的巨额资金被投向了能源、交通、钢铁、汽车等重点领域,而加大这些领域的投入,正是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你的游览器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