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汪雷 11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天后,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就不要设定行政审批。正是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让决策层决心加速行政体制改革,为市场松绑释放经济活力,让民间资本从政府和国企手中接过经济增长的接力棒。
对于明年中国经济放缓,国内经济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陈东琪则进一步警告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下降调整期,未来10年都将面临这样的重大挑战。对于连续30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庞大经济体来说,尽管决策层希望经济放慢一些,但显然也在担心一旦出现长期放缓将带来的副效应。
2008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经济增长活力已接近衰竭。而由此造成的国进民退局面,使得民间资本也未能如决策者所愿及时跟进,经济步入空档期。如何再次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维稳中国经济,已是中国决策者们的当务之急,此时果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失为明智之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表明,正是行政体制的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放开价格管制、改革国有企业、打破一些行业的垄断、出台非公36条……正是这些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成长。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前夕,国务院就已启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改革持续十年,截至目前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800多件,占原有项目总数的六成。这一方面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表明这个改革的难度,十年才走完半程。目前,社会上对由行政审批导致的种种社会乱象,存在诸多不满。近些年权贵利益集团的兴起、官员腐败高发、恶性拆迁等诸多民怨较大的问题,其症结均在于行政审批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权力之手已伸向经济的方方面面,权钱交易在项目投资等一些领域大行其道。“四万亿”计划之所以导致市场经济的倒退,正是行政审批为民企的参与设置了层层障碍。可以说,行政审批是经济持续发展最严重的障碍,大批政府高官的落马几乎也都是审批权惹的祸。
这些现状表明,对行政审批体制动刀面临巨大的阻力。鲁迅说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些坐享行政审批既得利益的群体同样不可能幡然醒悟,自行改革。因此,这一改革需要中央决策层的全力推进,需要有超然利益之外的力量来推动改革,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此外,尽管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能让市场决定的就不要审批,但边界该如何界定,由谁来界定?改革是否有时间表,中国经济能否再等待一个十年?
客观而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管理经济和社会方面,不可能完全放弃行政审批这一政策工具。因此,界定哪些审批有必要,哪些应该取消,是一项艰难的短期内无法完成的工作。我们认为,更可行的路径是,所有审批项目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同时秉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就如经济结构调整和医改,一项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必然会遭遇巨大的阻力。行政审批改革也是一样,过去十年间的改革,尽管中央三令五申高度重视,但进展缓慢,成效不显,原因在于各方没有动力。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面临着经济增长后续乏力的困局。我们希望这种局面能让各方在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改革的驱动力。若真能如此,2012年我们无需再投入一个四万亿,也必能见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