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并购案自残告终

姚博2009-03-21 00:09

经济观察网 姚博/文 商务部根据《反垄断法》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的并购案,汇源果汁的股价下跌不说,最新的消息是汇源抽回自己准备开发的果品上游基地的资金,集中精力回到生产与销售的环节。所谓上游基地的意思,就是本来汇源打算拿着被收购的钱去建设各种果类的深加工基地,按照汇源在年初员工大会上的说法,是“为中国农民的亿万吨水果找出路,解决果农卖果难的问题,是汇源的使命。果酱、果泥、果茶、果脯、果脆片、鲜果鲜销……汇源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这一下全部成为空谈。

虽然对于企业家社会良心的豪言壮语多少要打个问号,但我个人依然对这番话充满尊敬。比起用民族企业与爱国的名义忽悠公众在自己企业出事时求得企业生存的某乳制品公司来说,这种平实的言辞与行动,无法不令人感动。因为这让人觉得有些中国企业家尚有社会的良心。

只是这一切基本成了泡影。《反垄断法》的利器一出,本来可以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了一场灾难。现在,可能不少按照经济逻辑思考的经济学家都在怀疑,这个不许可并购的案子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商务部的解释中说,这会造成可口可乐在果汁领域的垄断。如果说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方面还有那个近乎于传说的神秘配方与这些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品牌形象做后盾的话,果汁饮料本身就是进入门槛低、竞争剧烈的市场,可口可乐的品牌优势未必能够在这里发挥。这种理由完全是不能成立的。

而且即使是这个理由成立,比较起这个市场来说,汇源如果能够有充足的资金进入他所谓的上游基地投入,进行一系列深加工的果品生产,不但开拓了其他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更能使很多地方的农民获得好处。这种延伸的效益之广大,又岂是一个果汁市场能够比拟的?这还不说这个市场根本就无法垄断。

从汇源与可口可乐的并购案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企业经营已经走到了另外一个阶段。原来人家过来是买我们的产品,廉价而被压榨着的产品价格,以及这种商业模式受制于人的形式,使我们变成了世界工厂。我们是在给别人打工。现在人家来买我们成熟的企业,获利之大已经不是当年多少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概念了。

所有的工业国家都会有这样的过程,做大企业然后卖掉,用卖掉的钱去开发新的领域,使得资本不断的扩张,最终带来有益社会的效益最大化。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平常的商业过程,并且也符合市场的特点。而商务部的一纸判决之下,整个链条被打断不说,企业的前期投入与后期的发展都受到重创,社会与企业双输,而可口可乐倒是因为不用支付在经济危机前而商定的收购价格得到利益。这一纸禁令到底是在保护什么?

一部《反垄断法》,对于利国利民尚未见其功效,在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因为行政垄断、国家垄断存在的同时,倒是成为了扼杀正常商业行为与市场的利器,这种自残的方式倒是真像是崆峒派的绝技“七伤拳”了。只是这么伤了自己,将来是不是还能站起来都是未定之天,看来短时间内恐怕是要呕血不止了。

有时候我总是在想,怎么有些法律或者其他什么措施,在人家那里就是克敌的利剑,在我们这里就成了自残快刀呢?真是咄咄怪事、令人无语凝噎。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