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蓝筹地产评选专家评审会摘要
导语:

陈淮(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地王”现象,实际上等同于“高息揽储”,如果开发商把高价拍来的土地,建成房产卖了,再买同样的地,地价还会原地踏步吗?他只有想办法卖更贵的价,实际上这个地的涨价部分每一个环节的钱都是还给了政府。

汪利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二套房贷收紧,并不是政策本身改变,而是银行自己在控制信贷规模。资本金的充足率压力极大,存贷比按照指标不可以超过75%是异常的;当然,还有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银行的系统风险,很多银行已经开启自己放贷的速度。

李志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主任):

蓝筹地产评选入围的企业总资产都是400亿人民币以上的,管着400亿资产,让企业经历着生生死死、大喜大悲,这么重大的事情都看走眼了,暴跌的时候没有看到,这是值得很多房地产企业思考的。在现在的背景下,中国有两样很好的东西在支撑基本面,第一是城市化没有完成,还能持续一段时间;第二是汽车没有普及。中国保八是必要的,如果放弃保八,让各式各样的矛盾都表面化,情况是不是很难掌控?

王洪(清华大学金融系副教授):

短期内,因为世界金融危机来的比较突然,可能一开始政策的力度会比较大。但这个政策只能短期使用,长期使用的副作用蛮大。就保八而言,实际效果跟7.9、8.1有多大的区别?一定要保证在8.0%的基础上吗?就好像冬天,你还是要适应环境,不是说人家都很冷,你非要搞得很热,所以还是要因势而导。

尹宝军(北京世邦魏理仕董事总经理):

这些蓝筹地产入围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公司,有几个是商业的?这么大量的商业地产怎么办?我们想借鉴国外的经验,今年年底会有REITs出来。商业地产问题,一个是商业怎么来看,是不是都卖?卖得了吗?卖不了,租的话怎么租?多少的回报算合理的数字?是不是把房子的价格推高了,才能还得起?这责任到底是谁的?政府在这里边承担多少责任?有一些开发商已经被架在那个位置上了,没有办法,不拿地就没得生存,不开发就没法卖。

张寅(虎杰投资首席分析师):

从贷款流向来说,出现了这30年来没有出现的现象,就是流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贷款的总量最大头是在平台公司,通俗说就是各省市投资公司,建投、城建,而不是国企和民企。流向失衡,失衡无非是数量失衡和流向过于集中在某一个点。

今年地王的整个竞标过程,跟2007年有一个重大的区别。中海在上海70亿元的竞标,买标书的有70家公司,到现场举牌理论上有15家,真正举牌的只有14家。但是以前有一次地王,去了60家,真正举牌的达到40家。这说明什么?说明产业集中度开始提高。

李国平(高策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

政策没有变?我认为是政策制定层面与执行层面的“油水”关系造成的。以前没有查酒后驾车,现在到处在查酒后驾车,这个政策从文字上确实没有改变,但执行上改变了,反映出一种风向,二套房贷的变化,其实就是这样的。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城市中的城建单位,都是天上掉下来的钱,突然之间所有的决策都活了,因为他有他的融资平台。这种流动性泛滥有什么效率?肯定没有效率,短期只能起到刺激作用。

陈功(安邦集团首席分析师):

我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理性的市场、理性的场面,因此也不可能有一个理性的结果。

如果脱离土地国有这一前提,带着比较理想的色彩去讨论问题,结果是色彩斑斓,会有非常吸引人的观点出来,但那些东西都有反面的论证来否定。

说城市化还不够,国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但是人家的城市化跟你的城市化是一回事吗?你能达到那种程度吗?你把13亿人口变成那样的城市化水平,将来得变成什么样?能源是不是全被你们用完了?还没有说水,水就更惨一些,国外的水管五年一换,人家的水管跟我们的水管还不一样,有各式各样防漏措施,还有防污染的问题,我们就不提防污染的问题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