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红色老报人”的回忆与思考(下)
导语:

城南旧事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leiyi5684@vip.sina.com

马达的经历自然“阅人无数”,与一些“大人物”也颇有交往,但却少有专门忆述,对熟人张春桥、姚文元,着墨也不算多。当然,对他们在“非常时期”种种表现的回忆叙述,确是点睛之笔。但是,他却专门回忆了与柯庆施、胡乔木的交往。他对这两位“大人物”的回忆,更显示了政治、人性的复杂。

从1958年到1965年这七八年间,马达除每半个月为《解放》写一篇评论员文章外,大部分时间是为市委领导柯庆施、陈丕显等人起草讲话、工作报告和理论文章,多次随他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和基层调研;1963年任市委副秘书长后,与他们的具体工作接触更多。

柯庆施在中共党内地位颇有些特殊,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才五十几岁党内就尊称他为“柯老”,连毛泽东也称他为“柯老”。马达认为,柯有政治头脑,考虑大事,喜欢读报看书,很少应酬和外出游玩,唯一的娱乐就是和秘书、司机一起打“捉猪”、“捉羊”的扑克。由于住得近,晚上散步时常叫秘书把马达找去,陪他一同散步,问一些工作中的问题。为领导起草文件、给中央的报告、对下级的讲话,主要是这些领导人自己出思想、拿主意。但不少领导往往自己并无思想和主见,总是左改右改,起草者便无所适从。而柯庆施却是事先反复酝酿,从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意图和大体思路,从修改到定稿,一般没有“朝三暮四”的事。柯的生活比较简朴,除烟不离手外并无更多嗜好,除按规定享用高干的“特供”外,非常廉洁。对干部要求很严,从不搞拉拉扯扯请客送礼的事,大家对他都敬而远之,因此到他家串门的人很少。

柯庆施最大的特点就是“紧跟毛泽东的思想和路线”。在反右派运动中,“柯庆施对毛泽东的‘领导意图’也是心领神会的。他和陈丕显一起,一面成天召开各界座谈会,按毛泽东的布置,‘硬着头皮听’各界人士的鸣放意见,一面在内部排队摸底,算百分比,‘引蛇出洞’。”1957年3月20日,马达听了毛泽东在上海友谊电影院对全市党员干部的讲话,至今记忆犹新。“毛泽东在会上大讲特讲‘不要怕’,‘让人鸣放,天塌不下来’,还在主席台上大声对柯庆施说:‘你们放得不够’,‘只有三十分,顶多五十分’。柯在一旁微笑,不住地点头。

不久,一批又一批‘出洞’的‘右派’被拉进网里。毛泽东表扬上海执行中央指示‘很坚决’。”许多知识分子、文化人被打成右派。“在市委书记处讨论到巴金时,柯庆施提出要把巴金打成右派,说他不仅是老牌无政府主义者,而且他在《解放日报》写的杂文(按:指《有啥吃啥》),有发泄对党、对社会主义不满的情绪。陈丕显表示可打可不打,石西民则坚决不同意把巴金打成右派,说巴金在广大青年中影响很大,抗美援朝表现很好,不应该把他划进去,柯后来才作罢。”

有一次《文汇报》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民主人士沈志远一篇谈实行按劳分配的文章,观点没有任何问题,但柯却十分恼火,要马达把《文汇报》总编辑叫来责问:“你们发表沈志远的文章是什么意思?他是民盟,是党外人士,难道我们党制定的政策还要他们党外人士来解释吗?”“大跃进”时毛泽东号召大炼钢铁,支持各地兴办“小高炉”。上海本有大中小钢厂不少,其产量在全国占有不小的比重,本不需建“小高炉”,但“柯为响应毛泽东全民大炼钢铁的号召,在市区也要搞小高炉炼钢”,要市委机关带头,在机关大楼北面的空地上也修建一座小土高炉。没有铁怎么办?“柯说城里到处有铁门,不是现成的铁料吗?每户人家废铜烂铁也不少呀,于是大家纷纷把铁锅上交,铁门、铁窗也强行拆下来炼钢,出现了高楼大厦旁冒黑烟,小弄堂炼废钢的怪现象。”其实,客观需不需要“小高炉”是个“技术问题”,建不建“小高炉”则是态度问题、政治问题。柯很可能就是从“态度”、“政治”角度来考虑此事的。

有一次,马达为柯起草讲话稿,改了多遍,柯表示满意,但最后一次讨论稿子时却大光其火,一口气批了20来分钟,马达坐立不安,浑身冒汗。最后才知道,因为多次修改,在讲话稿的开头只写了他的市委第一书记的头衔,而未写政治局委员的身份。这时马达“又不禁感到好笑,好整人的人,太看重自己了,这也是身不由己,为名所累啊”。

当时早无营业性舞厅,有些机关每周末组织舞会,后来柯庆施下令停办,并多次在党员干部会上声色俱厉地批评干部跳舞,说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虽然许多干部不以为然,但也无可奈何。但马达记得,有一次毛泽东来上海,准备住两三天,柯连声关照市委办公厅要组织舞会。“文化俱乐部(现为花园饭店)有较好的舞池,由办公厅通知,派汽车把戏剧学校、歌剧院、芭蕾舞学校等文艺单位的女同志,接来做舞伴。我去看了,毛泽东跳舞如同散步,那些女同志一个个投入他的怀抱。而令我惊讶的是,柯庆施居然违反自己订下的禁令,也走进舞池扭起来了。”总之,柯庆施表现的特点是:“凡是毛泽东讲的,提倡的,他在思想上一拍即合,赤着脚也要紧跟。”(马达:《我了解的柯庆施》,《世纪》2011年第1期)

马达与胡乔木交往不多,但有回胡乔木在两天之内三次找他谈话,却使他印象深刻。

1986年初秋,《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突然接到胡乔木办公室电话,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关照,请马达立即到他家里谈谈。一年前,正是胡乔木提出要马达参加共青团九大的文件修改班子。胡对一些文件修改做出了具体指示使马达印象深刻:对文件的起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字斟句酌,极其精细,有学者风度。此刻他要身居上海的马达立即到他家谈谈,定有非常紧要之事,马达立即在第二天乘飞机赶往北京,次日一早就与“北办”一位记者来到胡宅。

他走进胡的会客室,见当时的中宣部长邓力群已经在座。他刚与胡寒暄,胡乔木就打断了问候,开门见山地问道:“为什么文汇报要连载刘晓庆的《我的路》呀?”马达怎么也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问题,连忙回答:“那是她写自己从事电影活动的经历。”胡反驳道:“什么我的路呀,那还不是鼓吹个人奋斗,个人成名……”马达赶紧解释说:“倒也不是,她个人奋斗,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奋斗的。”这时,胡有些不高兴,严肃地说:“马达同志,你是个老党员,你们提倡个人奋斗,走个人奋斗的道路,党性原则到哪里去了。”见胡将问题提到如此程度,马达不再分辩。随后,几乎是胡一个人的独白,他长篇大论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反对抽象的人道主义,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理,从学雷锋讲到见义勇为……一直讲了近三个小时,已是中午时分,马达说:乔木同志,你太累了,你休息一下吧。见胡点头,马达立即告辞。整个谈话过程,邓力群只是不停抽烟,一言不发。

在回来的路上,马达一直琢磨不透这次谈话究竟是何目的,如果说是为了批评《我的路》和批判人道主义,按过去一贯的做法打个电话或写个指示就行了;如果是为了理论讨论,实际是胡一人宣讲,并无讨论。

回到“北办”后,他就买了第二天下午返沪机票。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又接到胡乔木秘书的电话,要他上午再去谈话,并关照不要带记者来。这次,邓力群仍是已经在座。胡开头就说:“我还想和你谈一些事。”但停一会儿才又开口说话:说前两天他到人民日报宣布了中央对胡绩伟、王若水的处理决定……这次谈话只有一个多小时,仍是胡一人独讲,邓力群一言不发,但这次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且,胡乔木是一步点明主题:“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有人不积极,反精神污染半途夭折,他们也不愿意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这场大是大非的斗争是避免不了的。”他越说越激动,站起来踱几个方步,还点了一位名作家的名字批,然后说:“有些人,党内有,党外也有,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这番话使马达感悟到:“在他看来,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北京阻力不小,他想通过和我的谈话,能够在上海有所进展。”政治经验丰富、对此又有自己看法的马达一时不知说何为好,恰好胡要出去参加一个会议,马达也就回到北京办事处,准备下午飞回上海。

他刚刚躺下休息,胡乔木的秘书又打来第三个电话,要他下午再去谈话。他只好退掉机票,如约前往。这次胡只有一些具体的事情请他转达上海市委,有上海文联要更换主席、对某人的问题要严肃批评、汉语大辞典的编纂、毛选印刷等笔。马达拿出小本一一记下,心想:“身为中央首长,权力真够大,管的事也真够宽的。”

但使他大为惊讶的是,就在他从北京回沪大约半个月后,《文汇报》文艺部记者给他看了一份复印件,是胡乔木写给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的信:“汪洋同志,最近我看了刘晓庆写的《我的路》,我认为写得很好,她的个人奋斗经历是不容易的。听说最近她积极要求入党,希望你们热情帮助她,鼓励她进步。此致敬礼。乔木。”

不久,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风已吹开,在1987年初达到顶点。“按照上级部署,责令我们检查一年来的报纸。对外界关于文汇报、文汇月刊几个有议论的问题,我又得考虑如何做检讨了。这时,忽然想到,我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老报人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这些老总,不但会编报,而且还有一个别人很难学的本领:会写检讨。’再一次回味这句话,只有苦恼人的笑……”(《马达自述》,第91-96页)

红色报人60年。曾参加和领导过9张报纸的工作,并在其中5家报社担任过总编辑,关键时刻两次出任重要报纸的领导,他自然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作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对报纸的引导舆论和反映舆论两种功能的关系、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概念的内容和提法、对如何理解“政治家办报”、对主管部门应如何管理报纸、总编辑的地位与作用……他都有深刻见解 (见《马达自述》第149-241页)。他非常谦逊地说,自己的思考“既无宏旨大论,又可能有不符合通行说法的观点。但我相信,真理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从实践中产生又被实践检验了的。办报也是这样。”这些,是他60年新闻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应该成为中国,或者说新中国新闻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